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豫南山水

立壮志重走西路军征战路 用激情演绎摄影人新神话---李建设重走西路军征战路纪实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2 22: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建设与同心县档案局、党史办副主任马伏才(左)马青才秘书(右)在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办公旧址王团庄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2 22: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建设与同心县档案局、党史办副主任马伏才(左)在当年红军挖的水井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2 22: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12日         星期三     多云转晴         同心

                            今天整理党史资料和日记。

                            一、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办公旧址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办公旧址位于同心县王团镇北堡子,距县城15公里,堡子平面呈方形,南北长65米,东西长54米,正西辟门,堡墙黄土夯筑,基宽4.2米,顶宽1.5米,高4.3米,堡墙因雨水冲刷、碱蚀泥坯剥落,主体基本完好,被黄土夯实,堡内房屋全部拆毁。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办公旧址形成的历史背景:王团北堡子原是王团地主王彦秀的住宅,建于民国初年。1936年10月,陕甘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后,将政府驻地确定在王团北堡子(地主王彦秀的住宅),自治政府主席马和福在堡中办公,发布公告,红军筹集粮食、支前支红军。



北堡子院内正北原有三间坐北向南的土木结构上房,西南五间西厢房,东面还有五间箍窑,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碱蚀和人们生产生活活动和其他人为等因素使堡墙主体泥坯剥落,堡内房屋全部拆毁。

         洪寿林义救红军战士旧址形成的历史背景:洪寿林(字海如)是西北伊斯兰教虎夫耶派中很有声望的大教主,在同心一带极具号召力,曾多次被马鸿逵、马鸿宾邀请到宁夏省做官,他总是以“办教门不宜掺合政治”为由推辞,而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却表现出热情的向往。


☆堡子内全景入口                          ☆救红军战士禁房

1936年6月,西征红军右路军红十五军团解放了盐池、豫旺(下马关)及同心城、王家团庄等地,部队在这一带整训,同时大力开展地方工作、民族工作、统战工作,红十五军团敌工部部长唐天际与回民独立师师长马青年等同志在享有很大威望及权力的阿訇和教长中做宗教上层工作,他们派了十多位红军战士去联系洪教主,详细讲解了红军的革命主张与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洪教主深明大义,热情地款待了接头红军战士,不但赞同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而且以实际行动支持红军,派人给同心城里的红军捐赠银元、羊只等款物,表示愿意与红军建立经常的联络关系。

     豫旺钟鼓楼形成的历史背景:预旺钟鼓楼具体修筑年代不详,据预旺《净慈寺重修碑记》记载,早在明万历末年,预旺钟鼓楼就已作为经过补修的遗迹存在。


☆钟鼓楼正面全景                               ☆钟鼓楼保护单位标志

钟鼓楼系砖石砌成,为正方形,长、宽、高均10米左右。鼓楼外顶平台原建有砖木阁楼,挑檐飞脊,雕梁画栋,气势颇为壮观。钟鼓楼的东南西北分别开有一道券门,在楼的正中有穹窿顶连通,供四方行人车辆往来。每道券门顶端,又分悬四块石刻券额:东曰“宾日”、西曰“洛成”、南曰“观

讹”、北曰“乐易”。豫旺鼓楼曾是红军的瞭望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2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上小憩。
挺进海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2 23: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13日         星期四     晴     同心

                   红四方面军在红军总政委张国焘、红军总司令朱德率领下进入豫海,红四方面军剧团在豫旺创作并表演了文艺节目和红军歌。红军走后便将这首歌留给豫海县。同心县档案局副局长马玲对这首红军歌曲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 心 红 歌

打开那个豫旺城,消灭敌人骑兵营,解放全县回汉民,废捐免税不拉兵。 打开那个豫旺城,红军总部扎城中,红旗飘在城楼顶,我军练兵学本领。 打开那个豫旺城,作好统战联白军,欢迎斯诺来采访,迎接二、四方面军。


2007年,马玲在整理同心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时,发现了一本小册子“红军西征歌曲选”,在我县50周年大庆时翻印的,歌曲创作于1936年,当时爱不释手,就收藏在革命历史档案专辑中。其中“打开预旺城”一首歌唱的就是西征红军在同心的战事,歌词背后的故事讲述的是:

一、打开预旺城,红军总部扎城中

1936年5月初,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胜利回师陕北后,中共中央于当年5月14日在陕北延川县太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了东征,部署了西征,会议根据红军东征后的全国政治形势,敌我态势以及陕甘苏区面临的情况,决定继续贯彻“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组成西方野战军,向陕甘宁三省国民党军事力量薄弱的地方进击,打击国民党马鸿逵、马鸿宾反共势力,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东北军、西北军等抗日力量,联合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促成全国抗战的新局面。

5月18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布了西征命令及西征战役计划,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力,第一、第十五军团和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骑兵团等一万七千余人组成“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西征部队分左、右两路,左路军为红一军团,左权任代理军团长兼参谋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朱瑞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辖红一、二、四师;右路军以红十五军团(即红四方面军原笫二十五军)组成、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陈奇涵任参谋长,王首道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七十三、第七十五、第七十八师。

5月19日,西方野战军左路军红一军团由延川出发,经蟠龙、安塞、吴起镇南下,6月1日首战曲子,3月再战阜城,均取得大捷。之后占领环县、洪德等城镇直入宁夏境内,先遣团红二师二团梁新初、吴法宪进占豫旺堡,6月16日左路军红二师、红一师部队全部集结在豫旺堡、犁铧咀、七营川一带,军团部设在豫旺堡,红二师指挥部设在豫旺堡南王堡子。6月下旬,彭德怀率西征红军总部进驻豫旺堡,逐结在这一带。

在左路军进军的同时,右路军红十五军团也于5月19日从永坪、王家坪驻地出发,彭德怀司令员率西方野战军指挥部随右路军行进,27日在新城堡集结后,迅速展开军事行动,经贺家梁一带直抵三边,首战宁条梁告捷,之后,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从右路军分兵组建中路军,围困安边,伏击援敌,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七十五师等部从定边一带经宁夏盐池县南部麻黄山、大水坑等地直插豫旺县城,于6月11日黄昏时包围豫旺县城下马关。红七十五师围攻下马关,红七十三师继续向西进军,于6月21日解放王家团庄、同心城。27日晚,红军攻克豫旺县下马关城,拨掉了马鸿逵设在陕甘革命根据地边缘的一颗“钉子”,解除了西征部队的后顾之忧。此时,除韦州城外,红军解放了同心县和海原县东部广大地区。彭总在豫旺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本县即成为西征红军大本营。

二、作好统战联白军,我军练兵学本领

1936年8月以后,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以南北流向的清水河流经同心县为界,相视对峙,红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向各部队详细介绍了东北军的历史和现状,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训练战场喊话,散发传单,书写标语,在西征红军中掀起了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热潮。红一军团第二师与国民党东北军骑兵师隔清水河两边的五营沟相视,红军便利用有利条件向对方喊话:“东北军的兄弟们,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红军愿意帮助东北军打回老家去,赶走日本强盗”“我们共产党和红军反对内战主张抗日”。对面的东北军起初还打枪,后来就答话:“我们不打了,你们也别打”之后,经红军提议,双方派代表会谈,取得一致意见,各守营地,互不打枪,保持表面上的对峙状态,有时晚间两方士兵还在阵地合唱《在松花江上》等歌曲,师长杨得志,政委肖华十分关注战情定化,立刻派师政治部宣传科长苏精诚赶到前沿连队加强工作,经苏科长和东北军十六团副团长董道泉在双方驻地两河互访交谈,红军和东北军进一步表示了诚意,达成了口头协议。清水河两岸停业了敌对行动,互相友好,双方接触越来越多,从一个连、一个团到全师各部队都有,阵地上没有了枪声,有的是歌声,对话声和欢笑声,来来往往你送香烟,我送食品,两军之间非常亲密,红军还在前沿阵地开设了接待站,专门接待服务东北军的官兵,至此,五营沟一带的战线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罕见的特殊战场,本来是兵刃相见的敌人,最终是成了礼尚往来的朋友。——摘自《中国共产党固原革命史》

另外,红军还在驻地开设了“列宁小学”利用闲暇为官兵讲课,识字,也吸收当地的老百姓共同识字。

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

红军打下了豫旺县城下马关之后,陕甘宁省委和西征红军总部遵照党中央“帮助回族人民建立独立政府”、“实行回民自决”的指示,深入开展民族工作。1936年8月, 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前来下马关、豫旺堡、同心城指导工作,组织成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筹备委员会,李富春、程子华、王首道、唐天际、王柏栋、黄镇、杨奇清、马青年等为筹备委员会委员,10月上旬筹备委员会发出给毛泽东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回民独立师、回民游击队及回民宗教名流,土耳其代表韩德(即马海德)的关于召集豫海回民自治代表大会通电,10月20日至22日,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代表大会在同心城清真大寺隆重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区代表及各界人士共计300余人,大会通过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条例》、《减租减息条例》、《土地条例》等有关回民政府决议案,选举产生回民自治政府领导成员,马和福任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李存德(回族)任副主席,自治政府内设军事部、土地部、保卫部、粮食部等工作机构,下辖同心城、王家团庄、马家河湾、窑山、李旺、高崖6个区,政府驻地王家团庄(摘自同心县志)。

四、迎接二、四方面军  三军会聚同心城

1936年9月,红二、四方面军已经过了雪山、草地、并分成左右两路北上,即将和红一方面军会师的消息传到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部队情绪十分高涨,各级指战员出注意,想办法,积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到来,用购买和缴获来的羊毛织成毛衣、毛手套、毛袜子等,各军团又分别准备大量的布匹、棉衣等过冬物资,作为送给红二、四方面军的礼物。

10月下旬,在“海打战役”,关桥堡作战计划未能实现的情况下,红军大部逐于11月6日撤出海原地区,移至同心城,豫海县自治政府准备了丰厚物品慰劳红军,老乡热情腾出屋室让战士们住宿,到处是一派欢迎红军,支援红军的动人景象,部队在这里如同回到了“家”。11月12日,三军在同心城西门外河滩上举行了盛大军民联欢大会。这次大会是一次空前的历史性盛举,二、四方面军历尽千辛万苦,斩关夺隘,浴血奋战,终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赢得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合,而今来到同心城,受到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和广大回汉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戴,联欢会场面热烈、激动人心。会上,马和福主席致欢迎词,张国焘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司令员、贺龙等分别讲了话,这次大会影响极为深远,是一次三军会师后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和抗日的誓师动员大会,是三军会师后在新苏区与回族群众共同欢庆胜利的大会,同时又是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节,鼓舞红军革命斗志的大会,这次大会加强了各部队之间的团结,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大会结束后,红十五军团首长和回民独立师领导及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马和福在城内金振明饭馆里,宴请了红军三个方面军的领导人(摘自同心县军事志)。

五、红军与当地老百姓结为鱼水情

红军驻扎在同心时,制定了多项政策和规章,如“不进清真寺”、不在回民居住的村子吃大肉、不打回民土壕等,并为老百姓办事实,深得老百姓的喜爱。成立回民自治政府以来,老百姓在马主席的号召下,为红军捐款、捐粮,红军为老百姓挑水、打井尊重回族老百姓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和回族宗教上层人士结盟,和当地土匪恶霸势力斗争。成就了宗教人士洪寿林解救红军战士,军队首长程子华、唐天际赠送“爱民如天”锦幛的佳话,现这副锦幛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成为西征红军和当地群众鱼水情的见证。

六、国际友人斯诺和乔治·海德姆的访问成为同心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1936年8月中旬,国际友人斯诺和乔治·海德姆来到同心豫旺城,给这个偏避的小城带来了更大的神奇同心人从来就没有见过外国人,并且还有一个会讲阿语的外国人,更引起同心人的尊重,同心回族都把海德姆当“哈吉”对待。特别是他平易近人,精通医术,深得同心老百姓的喜爱,海德姆发现同心县老百姓朴实热情,也特别喜爱,他观察到同心回族中马姓特别多,就改名为马海德,并正式参加了中国红军,从此留在中国走上了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道路。斯诺则带着他的相机,走访部队及首长,拍下了西征红军在同心战斗、训练和生活的情形,斯诺的战地采访,后经整理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后改名《西行漫记》,成为惊世之作,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写的是西征红军在同心的故事,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生活战斗、训练的情景,将中国工农红军介绍给了世界。最早来同心的这两位外国人也成为同心人永世不忘的“洋朋友”。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斯诺的到来西征红军在同心的故事画面不会留传的这样清晰。

打开豫旺城,这首歌用简洁朴素的歌词,描述了西征红军驻扎在宁夏同心县的故事,而斯诺的到来又使西征红军在同心的故事走向世界。

今天,又收到了信阳市工业信息化局局长张春茗的关心问候鼓励电话,让我们很受感激。自我们去年重走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路、长征路,至今年重走红四方面军西路军征战路,以及重走红四方面军河东部队笫四军、笫三十一军的路。他始终在关注着我们的行程。这是因为他也十分热爱红色文化,对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老苏区的革命斗争历史、红军革命历史也都十分了解。这也是因为他的家乡罗山县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的笫一架飞机就是在他们的家乡罗山县宣化店(今大悟县)红军激获国民党的。后来,被鄂豫皖省委军委会命名为”列宁号” 飞机。它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执行任务、到敌占区武汉上空散发传单宣传革命、宣传红军,以及配合红军解放黄安城(今红安县),立下了不可磨灭战功。还有他的家乡何家冲,是红四方面军笫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1934年11月16日,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由何家冲出发,拉开长征的序幕。并于1935年9月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十五军团,胜利完成长征,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1935年10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与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会合,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赞扬红二十五军长征是“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徐海东是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的人”。李先念题词:“红二十五军长征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何家冲题词。

所以,他对我们重走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路、长征路、红西路军征战路,以及重走河东部队的红四方面军路很关心。并对我们说西部天也渐凉吧,询问了我们的身体情况、饮食情况等。鼓励我们发扬当年的红军长征、西征精神圆满重走好红军路,通过你们一路发放的宣言书很好地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河南信阳老苏区进行宣传,信阳的大门敝开着,制定了优惠的政策。欢迎天下有志之士前来投资经商创办企业。此外,你们要注意身体,注意休息。在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祝你们顺利到达延安。家乡人民期待着你们胜利凯旋归来!我们向信阳市工业信息化局张春茗局长表示了感谢对我们的关注、关心和鼓励。我们决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以及家乡人民对我们的希望。学习、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一定重走好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征战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2 23: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雷山一霸 于 2012-9-22 23:16 编辑

     一路豪情一路歌。
     祝李建设夫妇一路顺风,早日顺利抵达延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2 23: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建设进入海原县与关桥乡党政办主任张占宏(右)乡干部小田(左)在红军驻地瞭望台前。
重走红四方面军路的陈荣章与海原县关桥乡郭乡长(右二)等乡干部在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08: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14日         星期五     晴     同心-海原

                            今天,我们准备开拔海原,这是宁夏南部海拔最高的县之一。临走前,我们向施建晖主任道别,感谢对我们在同心县期间给予的帮助、支持和提供的方便。并代我们转告对柳向荣部长的问候。此外,我们也与同心县档案局马玲局长联系了她撰写的<<红军歌曲的故事>>修改的情况。

         我们就要离开同心县了,当年红军英勇奋战,斩关夺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横扫了盘踞在靖边、定边、盐池、环县一带的国民党马家军,解放了包括海原、豫旺(今同心县)十多个城镇在内的,宁夏、甘肃等大片土地,开辟了一片新区,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三大红军集结于同心,红军总部驻扎同心城。这里相对集中的回族兄弟积极为红军筹款筹粮,烧水做饭、传递信息,救护伤员、支援红军作战等,充分体现了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该县也正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加大对革命纪念地恢复建设的资金投入。相信同心县在不长的时间内定会建成红色文化、历史旅游县。

         出了同心县,我们向海原方向行驶就感觉一路都在吃力的爬坡。中午十一点半,我们进入海原县的笫一个乡镇-一关桥乡。我们走进乡政府,党政办主任张占宏和办公室小田接待了我们,给提供了一本党史资料。还向我们介绍了红四方面军曾在该乡的清真寺召开过军事会议。我们就请他们给当向导,领我们去那座清真寺。当我们来到当年的那座清真寺时,巳是一片废墟。据他们介绍该清真寺建造年代与同心县那座清真寺是同一个时期、同一个人出资建造的。但关桥未能很好地保护下来,于五十年代被拆除。所幸的是美国的一传教士在二十年代来到达这里,并用相机拍摄记录下了关桥的这座清真寺。前几年,海原县又从美国得到了,这幅珍贵的照片,并将,这幅照片收录海原县党史资料中。我们记录下了这座清真寺遗址和不远处的一座古了望塔。回到乡里我们向他们道别后,继续西行向县城赶路。半路上实在太困,将车停靠路边后,坐在路边便睡着了……

         下午三点多,我们进抵海原县城,车刚停下,一位热心热爱红色文化的原县人大退休干部杨聚川老同志,向我们了解重走红四方军路的情况,并赞扬我们的精神,还向我们介绍了红四方面军在海原的历史。他对红色的文化历史了解的还是比较深。他还要下了我们的电话号码,并说有什么要求的给他联系。对此,我们向这位老同志表示了感谢。

         为了尽快得到该县的红军党史资料,我们来到县委党史办、县志办,见到了田玉龙主任,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向我们细仔地介绍了张国焘、朱德率领红军总部、红四方面军在海原时经过的地方、作战,以及召开的军事会议等。还赠送了我们<<红军在海原>>和<<海原县志>>。并表示愿为我们在海原记录红军历史提供帮助。我们首先向他表示了谢意。

         我们来到县委办公室,徐虎主任亲自接待了我们,他对我们重走红四方面军路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你们-路上也很辛苦,也很不容易来到我们海原县。当年红军在海原留下了战斗遗址、军事会议旧址等。我们为你们夫妇自费重走红军路、记录红军历史提供食宿帮助。这是因为你们的精神让我们很感动。徐虎主任还在我们的签字本上写下了:不忘长征精神,永葆革命青春。让办公室副主任杨卫国、秘书王宏敏为我们盖章。送我们入住海原宾馆。我们向县委办公室徐虎主任表示了感谢对我们的热情接待和亲切关怀!晚上,杨卫国副主任和王宏敏秘书还专门以当地的名吃招待了我们。我们对他们的盛情款待再次表示感谢!

         夜晚,在下午见到的那位热爱红色文化的县人大退休干部、回族杨聚川先生又来到我们住处,给我们送来了一本<<中卫文史资料>>、一本<<政协海原县文史资料专辑>>,都有反映当年红四方面军在海原的历史记载。并说你们都用得着,这是我多年来收集的史资料。我也是专门来给你们送书的。这的确让我们十分感激这位海原县红色文化传承人,并向他表示了深深的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08: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困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08: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走红四方面军路的李建设同海原县委办副主任杨卫国(右一)秘书王宏敏(左二)等同志在一起。
李建设与海原县委办回族女干部留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4-6-17 23:33 , Processed in 1.664801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