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豫南山水

立壮志重走西路军征战路 用激情演绎摄影人新神话---李建设重走西路军征战路纪实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9 00: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1日         星期六              睛     瓜州

         今天,我们打算驾三轮摩托车往西线白墩子、红柳园去了。结果,-些好心的当地搞运输的汽车司机,向我们介绍了道路情况。自高速公路通车后,往白墩子、柳园的312国道就成了断头路,根本无法通车了。他们搞运输的也只有走高速公路了,你们的三轮摩托车那更是根本不能走了,包括到新疆的312国道都不能通行,都处在待修阶段。这就打乱了我们的原定计划,无奈今天只有仍租车去白墩子、红柳园。租车后我们先去了老县城遗址,就在县城附近,部分老城墙还存在,但都是土墙,也大都是断壁残垣了,当站在这老城墙上远远望去这座安西县城规模的确不小,方圆足有一里多地长。宽厚的城墙上人可以运动自如,高大而坚固。听群众介绍,若不是前几年老百姓挖城种地,城墙和城门都还能保存的更加完整。红西路军三十军在李卓然、李先念、程世才的率领下安西战斗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早,左支队在诺尔布藏木向导的带领下,经过一夜艰苦行军,过上水峡口,横巴浪沟,翻越楼楼山,上下路口湾,沿着踏实河(即榆林河)来到了安西县境内的蘑菇台,蘑菇台距离安西县城约一百五十华里,临近敦煌艺术宝窟之一的榆林窟,这里是祁连山前山地带峡谷中的山间绿洲,建有庙宇、泥房,有耕地近百亩,当时,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主持道士郭元亨和徒弟二人在此居住,是过往香客和进山行商商人的必经歇息之地。

    左支队在蘑菇台作了短暂的休整,郭元亨先生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不惊不扰,长途跋涉,备受艰苦的情景,非常同情,他不但仔细地安排了红军部队宿营,而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援左支队二石四斗小麦、六斗黄米、面粉二百余斤、胡麻油三十斤、硝盐四口袋、羊二十只、牛二头、骡子一头、马一匹,程世才军长在给部队讲话时说:“这老道很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翌日晨,部队离开蘑菇台时,程世才给郭元亨写了收到支援粮食、牲畜的证明一张,代表左支队全体指战员向郭元亨表示谢意,并说:“将来不管我在不在,只要有这张条子,是一定能找到革命队伍的,那时,大家总会帮助你的”,郭元亨送到卡房子山,便与左支队指战员依依惜别。

左支队来到安西县踏实乡南面的戈壁平川地带,左支队到踏实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支援,他们分住在吕家庄子、财神庙和老爷庙,红军那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公卖公买、按价付款的严明纪律,使当地群众大开眼界,于是,他们无论到哪一户农家,当地农民都从自己艰难地缩食中售给红军一碗面,或者一碗咸盐,有的群众因不了解红军,象往常一样逃离家门避病灾,红军来到家中吃了他们的面粉,走时也小心翼翼地把银元压在炕沿的毡下面………。

四月二十四日午,红军由踏实出发,过破城子村、八龙墩、出十工山口,来到了距离安西县城南二十五华里的十工村。总部住刘家庄子和马家庄子,各连队就地休息,为了取得给养,尽快进疆,经研究决定攻打安西城,负责军事指挥的李先念,下达了绑梯子,准备战斗的命令。

    左支队组成两个梯队,向安西城运动,在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集结于安西县城西南三华里的梧桐树窝和彭家庄子一带(今安西县园艺场、县委所在地附近)。安西城附近星星点点的农舍、屯庄在夜色笼罩中立着、躺着,到处都有流沙堆着,有的堆得几乎和屯庄围墙齐平,大地弥漫着无际得死寂,只有象海水般汹涌得风阵,不时地呜呜怒吼着....。

安西县城是用板土筑成,除南门和西门外,东城墙和北城墙有很长一段被流沙掩埋,特别是东段城墙外围天长日久被风沙吹成一个斜坡。先头部队与守城敌军接上火,顿时枪声大作,一梯队还未接近西门,敌人便打起炮来,紧接着机枪吐着火舌,压得攻城队伍抬不起头来。城墙上,马家队伍用皮鞭抽打着强拉来守城的青壮年居民,逼迫敲锣、呐喊给他们助威,刹时,枪炮声、嘈杂声响成一片。二梯队的战士在积沙涌满的斜坡上向东城墙进攻,几次刚艰难地爬到城墙附近,就被敌人强烈的炮火压了下来。担任主攻的三十军二六八团三营营长赵正洪、教导员周纯麟指挥部队连续又发起几次攻城冲锋,但终因守城敌军火力太猛,攻城不下,在强烈炮火的掩护下,敌人分成几队,冲出城门,强烈反扑,至此,红军才知敌情已发生变化,敌增援部队已据守安西城中。面对强敌,李先念和程世才交换意见后,立即命令停止攻城,匍伏沙丘以作掩体,就地驻守,并决定在二六八团三营的掩护下,部队转移城西南五营村王家屯庄、康家楼庄一带。

    部队撤离县城外围,退居五营村王家屯庄,占据中心位置后,把两个梯队分别摆在康家楼庄和西桥头张、胡、柳三姓的庄子上。

    工委在王家屯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天明后在附近筹集粮食,天黑后摆脱敌人,抢时间向新疆前进。当地群众见红军对人态度和蔼,纪律严明,价格公道,不欺负百姓,自愿捐助了很多小麦,妇女儿童帮助红军炒麦子、煮饭。天麻亮,城内马家队伍傍依梧桐树林、深沟和起伏的沙丘,向左支队驻地发起猛烈的进攻,红军依靠土围墙阻击敌人,战士们用大刀、手榴弹连续击退了敌人四次进攻,王家屯庄周围得田野上硝烟滚滚,尘土飞扬。

     二六八团参谋长饶子健、政治处主任钟立彬、三营教导员周纯麟在安排好阻击敌人的部署后,隐蔽在一条壕沟里观察敌情,钟立彬一面观察前方敌人的动向,一面与九连连长、指导员研究阻击敌人的方法。突然,敌人的两发 重机枪子弹打中了钟立彬同志的左胸和头部,他脸色苍白,鲜血很快从上衣里渗了出来,嘴唇翕动了几下,似乎有什么话要说,但又说不出来,慢慢地闭上了眼睛。饶子健同志急忙上前一把抱住他连喊几声“钟立彬同志”,但是,他都没有答应一声。正在这时,敌人又吼喊着涌向前沿阵地,面对险情,周纯麟同志立即对通讯员说:“快,快把钟主任背到圩子里去”!当九连阵地又打退了敌人进攻后,饶子健、周纯麟进到庄子去观看钟立彬同志,他已经停止了呼吸,同志们望着他得遗体,回忆起长征路上同生死、共患难得情景,止不住热泪夺眶而出。钟立彬牺牲之后,更加激起了全体指战员对敌人的仇恨,他们睁大眼睛,握紧刀枪,弹无虚发地又击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当敌人退回安西城后,他们怀着难依难舍的心情,将钟立彬的遗体安葬在胡家庄子后墙边的田地里,天已黑尽,在总部得统一部署下,由二六八团断后,迅疾向四工方向撤离,由当地农民田中兴、张德录、马立元引领涉过了疏勒河,插到了甘新公路。

         离开老县城战斗遗址,我们就向白墩子(即白虎关)出发。因修高速公路,3 1 2国道被挤占不通车给断了路。我们租的车艰辛地在戈壁滩上、土路上、重型卡车辗出的深车辙、坑坑洼洼的路上行走,速度远不抵自行车。幸亏我们听了好心人的话,若真的骑了三轮摩托车来,那将会进退两难,甚至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境地。一路上没有过往路的车,我们就在这大漠戈壁,没有道的路上艰难地走了二个多小时,才行驶了四十公里,终于来到了白墩子(即白虎关)。这里就-户人家,据了解这是-个古老的驿站,巳有-千多年的历史了。奇特的是这里距县城40多公里的路上仅有白墩子这地方有水,但水是碱的。这里仅存一处烽火燧,也巳破烂不堪。据传,唐玄状就是从这里走向西域取经的;薛仁贵战死白虎关(白墩子);林则徐因禁烟被发配新疆就是从这里走进新疆。红西路军三十军撤离县城后,在当地农民当向导引领到白墩子时天还不亮。

四月二十六日,东方刚呈鱼肚白,左支队八百余人行军九十里,来到安西县城西北方、由甘入新的要隘白墩子。部队抓紧生火做饭结果水还未烧开,后面戈壁上烟尘滚滚,马步芳的步骑兵又接踵而来。然而来势凶猛、气焰嚣张的敌人并没有吓倒刚突围不久的红军战士,程世才军长和李先念政委命令全军撤到白墩子外围,依托自然形成的灰褐色沙岭,构筑简易工事,对敌骑兵展开猛烈射击,敌人发现正面攻不动,便从两翼包抄过来,程世才跨上黄马,握起“快慢机”指挥战斗。他的六名警卫员也将驳壳枪上了膛投入战斗,敌人潮水般的涌了上来,但遇到一阵猛烈射击后,又潮水般地退了下去,这时,左边又有二百多骑兵冲了上来,头前的一支黑马队已奔到三十公尺之内,程世才指挥六支快慢机照着迎面扑来的敌骑兵又是一阵狂扫,趁敌骑自相践踏,队形紊乱,惊惶失措时,战士们仍过去的手榴弹又在敌群中爆炸了,随着战士们的喊杀声,这二百多敌人丢下几十具人马尸首,拨转马头狼狈逃去。利用两路敌人被击退的空隙,程世才与李先念率领的掩护部队二六八团三营合在一起,迅速向西北方向转移。

    以保存实力,西进新疆为目的得左支队,在处于敌强我弱、濒于险境的危急中,节节阻击,且战且退,天快黑时转移到距白墩子五十华里得红柳园子。

红柳园子虽小,却是西进新疆得必经之地,这里只有几家小泥房、客栈,供过往旅客休息打尖,甘新公路从中而过,周围全是青沙石戈壁和历经多年风雨剥蚀,裸露着风化岩石得沙丘,路边干涸得河床上生长着一丛丛红柳。

一场恶战便在这里开始,眼看着尾追之敌节节进逼,形势异常严峻,如不给敌人以重创,便很难甩脱敌人,为此,左支队首长毅然决定,利用沙丘作掩体阻击敌人,坚持到天黑以后,向戈壁深处转移。

顿时,沙丘上下烟尘滚滚,喊杀声、手榴弹爆炸声、战刀撞击声震撼大漠上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战士的子弹快打光了,仅有的一些手榴弹也投进了敌群,火力渐渐减弱,马部骑兵冲破红军防线,把一、二支队分割开来,程世才看到情况危急,立即组织还有子弹的战士向敌人反冲击,并命令饶子健同志带领一个连在测沙包上组织排子枪射击,这时的子弹比黄金还贵重,同志们弹无虚发地向敌人射去复仇的子弹,二六八团三营副营长带着九连在前面拼杀时,机枪被敌人夺去,他们用大刀砍死了十多个敌人后,又把机枪夺了回来,就这样,红军指战员击退了敌骑多次冲锋,大漠起伏地上躺下了断头缺臂的敌尸,击毙了马部骑兵一百多名,敌五九五团二营营长马如良等数名军官被击毙在沙山。这时,敌人又改变了进攻方式,纠集大批骑兵和步兵向红军阵地上反复冲杀,红军后围部队在饶子健的率领下,掩护总部首长和其他同志向西北方向转移,后围部队被马部骑兵冲散,按照总部指定的方向进入戈壁,沿着甘新公路边的电杆,加快步伐向西北方向转移。

西路军西征中的最后一战结束了,在这次战斗中,左支队一百余名指战员长眠戈壁滩上,其中主要有:团长刘雄武、总部译电组长陈茂生等。

我们离开白墩子后,就向柳园镇政府走去,打听红军战斗遗址具体位置。此时,已是下午-点多了,我们叫开了镇值班室,值班的乡干部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红军在柳园打过一仗的具体位置。原来,他叫张建国是该镇副镇长。问清地点后,我们就向红军战斗遗址挺进。来到这里-看,这里已是该镇的工业区了。红柳也因水的干涸,柳也己不存在了,面貌也全非。原来的土碉堡仅存一个土堆子,这里就是甘肃通往新疆路上的一个驿站。红三十军从白墩子撤退到这柳园与被追赶来的马匪在这里又战了一仗,这也就是红西路军西征中最后-战在这里结束了。在这次战斗中,红九军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和100多名左支队指战员长眠于戈壁沙漠。记录完这里,我们又返回柳园镇政府,让镇党政办给我们盖了章。见到了张建国副镇长向他表示了谢意。他祝愿我们重走红西路军征战路圆满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9 00: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建设夫妇在瓜州柳园红西路军左支队在此撤离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新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9 00: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建设夫妇在瓜州柳园镇与副镇长张建国(右)合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9 00: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2日         星期日     晴     瓜州

         我们去了瓜州县红西路军最后-战纪念塔、李卓然夫妇骨灰安葬地。瓜州县原来叫安西县,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瓜州县的。

    纪念塔就是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该纪念塔于1988年10月捐资建成,纪念塔为九层,高26.5米,建纪念塔的目的是为了寄托安西人民对西路军先烈的无限哀思,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先烈遗志。我们可以看到塔门上方是徐向前元帅题写了“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塔名。正南方是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亲笔题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这侧是碑文。

这场西征发生的历史背景是1936年10月,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以后,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21800余名战士组成西路军进行西征,在途中与12万多的马家军(马步芳、马步青)及保安团进行激烈较量,历经了70余次血战,于1937年3月14日,到达张掖石窝山,这时撤到石窝山的幸运者只有3000余人。西路军在石窝山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由李卓然、李先念、徐世才等率领西路军左支队的1000余名指战员西进新疆,部队进入祁连山,经过43天的艰苦跋涉,走出雪山,4月22日到达安西县万佛峡蘑菇台进行休整,当时万佛峡主持道人郭元亨看到红军纪律严明,长途跋涉,非常艰苦,慷慨支援红军近千斤小麦,以及黄米、面粉、胡麻油、硝盐、牛、羊、驼、马等。4月24日左支队得悉安西城内敌军仅有一个排驻守,决定攻打安西城。由于对敌情判断失误,因国民党马家军增兵而未能攻克县城,部队立即撤出战斗,向城西王家屯庄转移。25日敌人迂回包围了王家屯庄,指战员们依托围墙,靠大刀、手榴弹坚守了一整天,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天黑后,突出重围,急行90里于26日拂晓到达白墩子,正准备生火做饭。这时敌骑又追来,西路军左支队边战边走,傍晚,进入红柳园。在红柳园与敌人展开最后一场血战。西路军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只剩下437人。

1937年5月1日,党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带着满载被服、食品的几十辆卡车来到了星星峡,迎接和慰问西路军战士。

李卓然夫妇的骨灰被安葬在纪念塔以北200米处。我们来到墓地前缅怀祭奠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的丰功伟绩。李卓然,湖南湘乡人,时任西路军军政委会委员,西路军政治部主任,中共西路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后任八路军后方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笫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的子女依据李卓然生前遗愿将骨灰撤放在曾战斗过的地方河西走廊安西。夫人鲁陆逝世后也随他合葬在这里。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我们站在这位伟人墓前表达了我们的心愿来自大别山代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缅怀祭奠革命前辈,您们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百世留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9 00: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建设夫妇在瓜州红西路军最后-仗纪念塔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9 00: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3日         星期一              多云         瓜州

         我们驱车200多公里来到新疆星星峡,这是一个很小的镇,仅有几户商户和汽车维修点。在星星峡关口的两面山头上还留有守卫关口的碉堡。进入关口左侧的山头上竖立一”西路军魂” 红军塑像。我们爬上山站在这组红三十军塑像前鞠躬致意,缅怀先辈。您们在李卓然、李先念、程世才的率领下遵照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指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摆脱了马敌的围追堵截,进入了新疆受到了陈云、滕代远代表党中央的迎接。

         红西路军是从柳园与马敌边阻击边撤退,沿着甘新公路西进的扬秀坤、刘庆南、饶子健及曾玉良、陈德仁、李培基、唐启祥、肖全清、周纯麟、赵正洪等左支队,天黑后摆脱了敌人的追兵,又收拢了后卫部队跟进的50多名战士,于4月27日拂晓,在甘新公路马莲井的马站里稍作休整,继续沿公路前进。下午五时,到达了星星峡附近,远远看见前方山头有两个哨兵在游动。饶子健带领两名战士到星星峡山口打探情况。

         星星峡是继玉门关、阳关之后,座落在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又-重要关口。甘新公路从群山中穿过,是由甘入新之要隘。当时,与我党建立统一战线关系的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的军队和新疆边务处星星峡办事分处驻守在这里。饶子健与守卫山口的哨兵联络后,哨兵即向山后报告” 红西路军来了” 。接着,新疆边务处驻星星峡办事分处王效典主任接待了饶子健,并告诉他,党中央派陈云、滕代远即到星星峡迎接西路军进疆。

         红军左支队268团团长杨秀坤、政委刘庆南随即与盛世才通了电话。报告先头部队巳抵达星星峡,后续部队正在行军途中。盛世才主要答复了三点:1. 要讲红军后续部队还有大军进疆,因为哈密警备司令尧乐博斯怀有敌意,反对红军进疆,非此不足以使之畏惧;2. 要准备打仗,消失尧乐博斯;3. 即用飞机送弹药和食品供应红军。果然,尧乐博斯派了一名副官偕-小队士兵乘车到星星峡着令红军缴械。经杨秀坤、刘庆南、饶子健和王效典研究决定:由营长曾玉良、周纯麟等立即将此副官处决,放四名士兵回去转告尧乐博斯:” 红军后续部队尚有几万人在进疆途中,现在正需团结抗日,红军是抗日部队,到大后方是有任务的,谁要阻拦谁将被消灭” 。尧乐博斯不听警告,亲自带部队前来堵击。正在此时,盛世才派其笫四教导大队,在苏联红军红八团的配合下来哈密,一方面护送中共中央代表陈云等五人和随行装运迎接西路军进疆所需物资的几十辆汽车,一面配合西路军夹击尧乐博斯,在西路军和友军的两面夹击下,尧乐博斯侥幸从苦水以南带着少数随从仓皇逃往青海。

         李卓然、李先念、程世才等从柳园突围后,看北斗星辨别方位,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大家抗拒着少见的风沙,白天忍受着难耐的暴热和干渴,抵御着夜晚戈壁滩上所特有的寒冷,艰难行军。笫三天早,得悉侦察参谋报告,前面小山发现有一水塘。大家听说有水,同志们精神大振,加快了步伐向小山方向前进。跑到山脚下,-弯清水呈现在眼前。几天来水米未见的指战员们激动万分,感慨” 天无绝人之路” ,大家喝足了水,感到身上又有了力量。正在这时,左支队寻找剩余部队乘坐友军的两辆汽车出现在了戈壁滩上。为醒目标志,救援被接应人员,车上插着红旗,装着饼干、罐头和水果,终于在马莲井以东的地方,将李卓然、李先念、程世才等人接到了星星峡。

         1937年4月30日,整建制回到星星峡的红西路军左支队共有420人。

         1937年5月1日上午,睛空里响起了飞机的轰鸣声。三架银白色的飞机从西面上空飞来,在星星峡上空盘旋-周后,落在了南面的戈壁滩上,给西路军左支队送来了供应物品。下午二时左右,由哈密方向开来了50多辆汽车,西路军左支队余部全体指战员齐聚道路两侧欢呼高歌,迎接中央代表的到来。从笫一辆汽车上走下了党中央的代表陈云和滕代远,他们微笑着向左支队指战员打招呼,并紧紧地和每一个人握手,指战员们满含着激动的热泪,欢呼着,跳跃着。接着红西路军左支队余部和盛世才的驻军-起开会庆祝” 五-”国际劳动节。陈云代表党中央向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党的怀抱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陈云在欢迎大会上讲话:”党中央一直在关怀你们,特派我和滕代远同志前来迎接你们,革命有胜有败,不要只看到了失败,更要看到未来的胜利前景,不要光看到我们现在只有四百多人,只要我们保存下革命的有生力量,我们就会发展壮大起来。我们现在的四百多人就将扩大为四千、四万甚至四百万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陈云的讲话激动人心,使全体指战员深受鼓舞,整个会场为之沸腾,口号声响彻星星峡谷。

陈云讲完话以后,左支队指战员开始作进疆准备工作,换发服装,补充弹药、枪支。换衣服时,指战员舍不得换下灰军装红领章,八角帽红五星帽花,就将五星帽花和红领章珍藏起来或把红五星戴在新军帽内,-直戴在头上。

1937年5月4日,西路军左支队400多名指战员全副武装,在陈云、滕代远率领下,乘坐40多辆汽车离开星星峡,向迪化(今乌鲁木齐)进发。途经苦水的地方,陈云给大家再一次讲话:” 为了迎接你们,苏联把武器都送到了边界,准备给你们装备,后来知道你们失败了,只好撤回去” 。” 你们虽然失败了,剩下的人也不多了,但是,你们这些人是党的宝贵财富,是用金子也买不来的。你们在星星峡换下来的衣服,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现在准备拿到莫斯科去展览” 。” 希望大家要爱惜自己,恢复身体,到迪化后要严守秘密,遵守纪律,遵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好好学习,争取早日回到部队” !

红西路军左支队随陈云进疆时,李先念、程世才派王国梁、王明朝等返回安西西进道路,收容失散的同志。在安西-家赵姓农民的帮助下,找到11名失散战士,送到了星星峡。又找到了三十军王大奎、潘明珍、李文华、李树觉、吴在起、张玉明等13名战士。原来,他们在掩护部队撤离王家屯庄后,掩埋了牺牲战士的遗体后,追赶大部队到了柳园子。在柳园子的恶战中被冲散,迷失了方向,折回安西近郊,后转到六工村,躲在庞德祥老人家中。其后,他们为了缩小敌人搜捕目标,便分为三组,分散在六工村、七工村和八工村。同年7月,经庞德祥老先生多次探听,得悉马步芳巳撤走安西-带驻军,星星峡也有我党收容离散红军的工作组,这11名同志也顺利到达星星峡,后到新疆参加了左支队新兵营的学习。

在安西战斗中,流落安西城乡的红军战士张会元、王登基、苟金元、罗代安、刘俭发、王有福、叶久春、杨玉仁、马进贤、杨玉松、陈大治、高存福、李发育、何登全、杨占奎、储兴宽、吴炳成、王能香等,在当地群众和各界人士的营救掩护下,后分别在安西、敦煌安家落户。

悲壮的西征结束了。西征途中,红西路军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时,党中央曾采用各种方法营救西路军。包括在谈判中要蒋介石令” 二马” 停止进攻;请兰州的友军出动接应西路军;出钱收买” 二马” ;直至成立” 援西军” 向镇原地区出动,并向张冲和顾祝同通报援西军出动情况,进一兮催促他们制止” 二马” 进攻西路军,给蒋介石以压力等。红西路军西征结束后,党中央组织营救和人民群众及各界人士救助的两年间,有4700余名西路军指战员重返陕甘根据地,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中的骨干。但是,仍有4500余人以各种方式滞留甘、青两省和流落到其他地方,在险恶环境下谋求生存。

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半年中,21800名指战员,与国民党军阀马步芳、马步青12余万正规军和民团进行了殊死博斗,以战斗牺牲7000人,被俘后遭虐杀5600余人的沉重代价,牵制了甘、宁两省黄河岸边的十几万国民党军队,歼敌2.5万余人,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为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9 00: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建设夫妇在星星峡红西路军魂塑像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0 10: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壮志重走西路军征战路
用激情演绎摄影人新神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雷山一霸 于 2012-8-2 19:57 编辑

      昨晚李建设老师从新疆乌鲁木齐市打来电话,说到乌市已三四天了,因忙于走访和收集资料,几天来的日志一直没时间整理。大约还得几天就可以返程,二进张掖,再到青海西宁,最后抵达延安。我们在电话里聊有半个多小时,祝愿他夫妇返程顺利。电话里他还介绍说,甘肃省的车友们和红四方面军及西路军的后代们将组团前往延安欢迎他们凯旋归来。我也曾告诉他,届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部分单位领导、热心人仕及其新闻媒体以及信阳市摄影家协会和后方保障团等将亲派代表前往延安迎接他夫妇胜利凯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 21: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4日         星期二     睛     瓜州

         今天,好不容易才寻找到已消失的王家屯庄,就当地的人们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村庄了。该村巳经消失,现巳是一片庄稼地了,我们面对王家庄的遗址进行了记录。1937年4月24日,红西路军左支队进至安西城南10多公里的十工村,稍作准备,即分两个梯队向安西城进发。不料由于敌情变化,马敌刘呈德团及一个骑兵营提前赶到安西,在城内埋伏,以逸待劳。当梯队进至安西城东关时,敌人突然发起猛烈的反扑。依据此情,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当即作出决定:部队放弃攻城,撤退至城南的五营村、王家屯庄、康家庄-带。随之,敌跟踪而至,将部队包围起来。25日,敌发起数次猛攻,都被击退。部队利用夜晚突围,少部分指战员牺牲自己,顶住敌人,掩护部队突围转移。

         我们在查阅了程世才(红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的回忆是这样叙述了这段历史:部队快到安西时,又碰上了安西有名的大风,飞沙走石,晴无天日,前后二、三米即看不到人,只好前后拍掌联络,跟着脚印前进。这时,又发生了打不打安西的争论。李特坚决主张打,并说:” 安西只住着-个排,很容易打,打下安西住-天,部队可以补充一下” 。结果工委会决定打了,出发离安西七、八里时,碰到-个刚由安西城出来的老乡。我们向老乡探听城里敌情。据老乡讲:” 城里原只驻扎敌人-个排,今天才到了两个旅” 。李特不信,亲自叫老乡来问,老乡还是照实讲。李特即打骂老乡,老乡便改称:” 没有增加,城里还是一个排” 。于是继续要打。战斗-开始,城内敌人很多,出来向我猛击,我看形势不对,便决定不打,迅速转移到王家屯庄,敌跟着猛攻上来,我们即予以还击,整整打了-天。这时我军只剩下九百零三人,这次战斗又伤亡了七、八十人及-个团长。这里吃了主观主义的亏。当晚,我们突围到白墩子,敌人骑兵又围攻上来,激战了一天,反复冲锋七、八次,用运动防御战法,才阻止敌人进攻。下午,我们又继续前进,刚到红柳园子,巳经精疲力竭,而敌兵又追了上来。我们顽强抵抗,到天黑时突围,进抵新疆星星峡。从程世才军长的回忆中使我们也了解了红西路军左支队在安西之战的形成、撤退、突围,直至到达星星峡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5-8 22:50 , Processed in 0.38782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