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豫南山水

立壮志重走西路军征战路 用激情演绎摄影人新神话---李建设重走西路军征战路纪实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4 11: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建设夫妇同乌鲁木齐市红西路军左支队老红军张明敬全家合影

点评

向老红军张明敬致敬!  发表于 2012-8-7 1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4 11: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乌鲁木齐离退休老干部为李建设夫妇重走红西路军征战路所敬佩,纷纷合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4 11: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走红西路军征战路李建设夫妇接受<<新疆经济日报>>采访后与记者孙芳婷合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雷山一霸 于 2012-8-6 18:14 编辑

   7月31日         星期二     睛     乌鲁木齐

                   上午,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办公室容琳主任给按排阎武文师傅带我们去新疆自治区党史研究室向王棣处长要了一本<<新疆革命历史遗迹揽胜>资料,乌鲁木齐市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主任吾买尔也送给了-本<<新疆地方党>>,也为我们盖了章。这两本党史资料我们送给了也需要党史资料的新疆总队。后来我们顺路又分别去了红西路军纪念馆、新疆空军航空队纪念馆,结果都没能盖上章。前者管章人不不在,后者根本没章。

         在我们收集的资料中可以让同志们和我们共同了解西路军这段历史,这里是李先念回忆文章摘要: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部西渡黄河及后来成立西路军的问题,当时是怎样决定的,过去我也不那么清楚。前几年,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了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把过去毛主席的文稿和发的电报都汇编出来了。从那个时期中央和中央军委发的-系列电报来看,这段历史事实是清楚的。四方面军一部分西渡黄河,夺取宁夏及在甘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这是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经过反复酝酿后作出的决策。这个决策是中央建立陕甘宁根据地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5月东征回师后,从中央安排来看,不仅四方面军一部分要过黄河,一方面军也要过黄河。比如1936年6月底,当时二、四方面军还在甘孜、道孚,尚未到达会宁的时候,毛主席6日29日给彭德怀同志的-份电报(即<<关于打通苏联及其道路、时机问题>>的电报),就提出了夺取宁夏或甘西,打通苏联的问题了。会宁会师前后还有一系列电报,说明四方面军-部分是奉中央命令西渡黄河的。后来的西路军也是中央命令成立的。西路军自始自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进行作战的,重大军事行动是中央决定或经中央批准的,并不是执行张国焘路线。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四方面军总部到达会宁后,有-天发了份电报叫我去。我带着骑兵连急速赶到会宁。到会宁时,正好朱德同志、张国焘、向前同志和昌浩同志,还有李特和几位参谋都在场。他们给我看中央发来的电报,记得就是最近看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同志1936年10月5日发给张国焘、朱德<<同意迅速从靖远、中卫地区过河之意见>>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同志10月14日发给朱德、张国焘<<搜集造船材料及分工问题>>等电报。我看完电报,向前同志对我说,三十军先过河,其他部队跟进。我连饭也没顾上吃,就迅速赶到靖远附近的黄河边上,组织部队搜集材料,赶造船只,准备渡河事宜。

         10月23日晚上,三十军先头部队开始渡河。由于河面的情况没有侦察清楚,夜间又看不见,等船靠岸后,才发现还有一道河,原来是渡到了河中间的-个沙洲上了,时间来不及了,又渡回来,敌人丝毫没有发现。笫二天,我和程世才同志化妆成老百姓,又沿河侦察,发现虎豹口这个渡口。24日晚,再次渡河,一次过去一个营,渡河成功。随我们之后,九军、总部和五军团也渡过了黄河。由于敌情的变化,胡宗南的部队北进很快,中央决定先集中兵力击破南敌,再渡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其他部队暂时就不过河。同时王均、毛炳文、关麟征的部队占领了黄河东岸和中卫一带。又派飞机轰炸渡口,这样就把我们渡河部队同在河东的红军主力隔断了。

         三十军、九军、五军渡过黄河后,开始是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我们三十军先打-条山,扫除北进的障碍,同时派八十八师进占五佛寺,准备进攻中卫。在这里打了十多天,等待-方面军从金积、灵武渡河,一同进攻宁夏,并派一支部队夺取贺兰山中的-个绿洲-一定远营,以便和外蒙、苏联接通,取得援助。由于敌军运动很快,河东部队没有找到战机粉碎敌人的进攻,战局起了变化,中央又决定放弃宁夏战役计划。-方面军没有渡过黄河,我们过河的部队再回来也困难了。

         宁夏战役计划放弃后,中央决定将过河的部队组成西路军,在甘西创建根据地,并相机打通新疆,取得国际援助。于是我们就向西前进。向西进时,西路军的肩上挑着两副重担,-副是要在河西走廊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副是要打通新疆,取得援助。从当时的战争格局来看,开始河东主力在同胡宗南部作战,后来又发生了西安事变,为了策应河东和建立陕甘宁根据地,需要西路军在甘西建立根据地,在军事上配合河东主力行动,使河东、河西从战略配合上连起来。另一方面,当时红军装备和给养很差,为取得苏联援助,打通新疆又十分必要。但我们-停下来,马步芳、马步青的几万骑马部队和几万民团就包围上来了。西路军只有两万多人,而且经过长征和过河作战,巳是十分疲惫之师,要挑这样重的两幅担子,实在力不胜任。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宁夏战役计划失败后,在-条山打-下就急速西进,直插凉州、肃州、甘州、玉门、安西和新疆接通,并能得到苏联的援助,不用说多了,有几十门炮和一定数量的武器弹药,就有可能打垮马家军和建立起甘西根据地。当时没有这样干,两副重担同时挑,在河西走廊走走停停,犹豫徘徊了三个月,失掉了战机。当时叫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那个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条件也实在太差。那一带地区狭小,不利我重兵回旋,而且堡寨很多,城坚难破;历史上形成的回汉矛盾很尖锐,二马反动势力控制很严,过去没有党的工作基础,争取群众很困难;马家军骑兵机动性很大,我们缺少同骑兵作战的经验;这里经济落后,部队给养十分困难,在零下二三十度行军作战,吃穿很难解决,古浪一战又没有打好,九军损失很大,这样就越来越被动了。

         1937年1月,我们越过甘州进到临泽、高台地区,马家的骑兵紧紧追击我们,拦截我们西进,迫使我们同敌人血战50多天,倪家营子突围后,只剩下2000多人。

         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英勇奋战了5个多月,先后共歼灭敌人好几万,为支持和配合河东红军主力的行动作出了贡献。在连续不断的恶战中,西路军自身伤亡也越来越大,最后遭到了失败。失败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是多方面的。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可以继续研究。

         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开会,决定成立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和我共8人组成,军事上由我统一指挥,卓然同志负责政治领导;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余部分三路打游击。占云同志带一个支队主要是伤病员,就地支持游击战争;王树声同志带右支队;我带左支队,徐帅当时不愿意离开部队,他说要和我们一起打游击,可是会上已经决定了,他也不能不服从。

         当时要想摆脱敌人,出路只有翻越祁连山。有人说,祁连山很高,终年积雪进不去,还有人说,山南面是死海,就是过去了,也无法生存下去。找当地的牧民询问,他们也不敢说能过得去。当时情况很危急,不过祁连山,剩下的2000多人就可能被敌人消灭。我和李卓然、曾传六、程世才等几个同志商量,我们一致意见要过祁连山,于是就向部队作了动员。我们先赶到雪山下面的山坡上宿营,等到夜间12点左右起来,翻越积雪的山峰。因为这个时候,风平谷静,便于行动,越过积雪的山峰后再宿营。就是这样还有不少的同志牺牲在雪山上。

         翻祁连山后,见到一个大喇嘛寺,寺里有点武装,但火力不强,-打就跨了。搞到了几百件衣服和不少吃的东西。部队在这里稍作休整后,就沿着祁连山南麓向西走,后来又接到中央的指示,让我们走出祁连山,向新疆方向前进。这-带没有人烟,找不到向导,也没有地图,全靠指南针辨别方向。一天只能走三四十里路,走多了就有人掉队,我们的想法是能救活一个,就救活一个,多一个人就多-份力量。没有粮食,就打野兽,烧熟了充饥。因为没有盐,很难下咽。走了二三十天后,遇到了几个蒙古族牧民,问问路,进新疆怎么走?他们说再往西是大沙漠了,过不去了。于是我们又往回走,再向北出祁连山,经安西到了星星峡。

         1937年5月1日,陈云、滕代远同志根据中央的指示到星星峡接我们。在这里休息了几天,苏联派飞机送来了转盘枪、步枪、皮鞋等物资。我们只接收了-些轻武器,炮没有要,然后就向迪化(乌鲁木齐)出发了。

         我们到了迪化还有400多人。记得季米特洛夫还发-封信给我们,祝贺我们到迪化。这些人中,一部分送到苏联学习军事技术,-部分留在迪化,组织新兵营,学习军事技术、政治和文化。这批经过严峻战火锻炼的同志,后来大部分成为我军的骨干。当时,也曾动员我去苏联学习,我不愿意去,就没有去。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于1937年冬就离开迪化,返回延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日           星期二     睛     乌鲁木齐

                   今天仍在整理日记和资料。这里我把徐向前的回忆文章摘要推荐给同志们。

         我军从康隆寺地区边打边撤,退到石窝-带的山上,巳是斜阳晚照时分。我在前沿阵地指挥部队打退追敌的最后一次进攻,还没喘过来气来,就接到陈昌浩的通知,去石窝山顶开会。我刚到那里-看,剩下的师团以上干部,还有二三十人。部队吃了前所未有的败仗,大家异常难过。会上,陈昌浩宣布了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徐、陈离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情况;现在部队分散游击,坚持斗争。关于我俩离队的事,他可能和别的军政委员会委员酝酿过,但我毫无思想准备。我说:” 我不能走,部队打了败仗,我们回去干什么?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过来的,要死也要死在-块嘛!” 陈昌浩说:” 这是军政委员会的决定,你如果留下,目标太大,个人服从组织,不要再说什么了。”会议决定把西路军残余部分分三个支队就地游击;王树声率-路,约五连部骑人员;张荣率一路,彩病号,妇女及儿童千余;李先念、程世才率-路,系三十军余部五个营及总部直属队,共千余人。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李先念、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等同志参加,统一指挥部队。李先念负责军事领导,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

         散会后,我还想动员陈昌浩,不要回陕北。我拉着他的手,恳切地说:” 昌浩同志,我们的部队都跨了,孤家寡人回陕北去干什么,我们留下来,至少能稳定军心的作用,我看还是不要走吧!” 陈昌浩很激动地说:” 不行,我们回去要和中央斗争去!” 他要斗争什么呢?无非是西路军失败的责任问题。我那时的确不想走,但没有坚持意见坚决留下来。事实上,李先念他们,并不想让我走。我就迁就了陈昌浩的意见,,犯了终身抱憾的错误,疚愧良深。如果我留下的话,军心会稳定些,最低限度可以多带些干部到新疆去。

         3月13日,中央电示:为保存现有力量,西路军-是冲向蒙古边境,-是就地分散游击。会议决定西路军残部,分三个支队就地游击。西路军自始至终是奉中央军委命令、指示行动的。广大指战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披坚执锐,喋血奋战,历时近5个月之久。先后共消灭马家军2.5万余人,在战略上起到了有力策应河东红军,对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的形成,实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西路军的失败,虽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过渡时期遭受的-次严重的挫折,但由于党中央的全局路线是正确的,因而终于冲破重重困难,赢来了全民族”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崭新局面。

         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个伟大斗争时期的新曙光,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英勇红军,将在民族革命斗争的烈火中,经受更为严峻的锻炼和考验,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日           星期四     睛     乌鲁木齐

                   今天我们仍收集整理资料和日记。将红西路军军政委员李卓然回忆文章摘要记录下来。

         1936年底,部队进入河西走廊不久,西路军便连续失利,先是九军折兵古浪,原6000多人的队伍巳不足3000;然后又是五军被困高台,血战五天五夜,军长董振堂、军政治部主任等2000余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

         我们退进祁连山前和马家军的最后-仗是在梨园口-带打起来的。梨园口是-个靠近祁连山的山道口,刚进去还能看见喇嘛庙,还有商店和人,走一两天的路程后才真正进入荒无人烟的祁连山。部队退至梨园口,后边是冰雪覆盖、草木不生的祁连山脉,前面是凶残的马家军骑兵,我们只有在这里甩掉敌人,退入祁连山,才有生路。因此,这是决-死战的-仗。我们的战士用机枪封住狭窄的山口,敌人来了就干,就连炊事员也拿起扁担和敌人拼。梨园口战役打得非常激烈,敌我双方伤亡都很大。经过激战,西路军余部从康隆寺附近转移到-座小山上。我记得这座山上有-块很大的石头。在这里我们总部开了-个会议,后来人们称这为” 石窝会议” 。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西路军这支2万多人的队伍打得不足千余人。面对这样惨败的局面,作为部队的指战员是应该冷静和坚定的。在石窝开会的时候,大家的心情都十分沉痛。陈昌浩同志讲了-段话,主要意思是为了保存力量把干部分批化妆护送过黄河,去找援西军。他和徐向前同志在部队里目标太大,因此他们笫-批离队过黄河去找刘伯承的援西军,然后去陕北向中央汇报情况。当时徐向前同志很沉闷,一直没有讲话,似乎是不想走,但会议巳经决定了,也没有办法。徐、陈二人化妆后由战士护送过黄河。我们剩下的几个主要干部带领西路军残部转入祁连山。

率西路军余部退入祁连山后,我们这些不投降也没死的千把人,就打游击吧。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摆脱了马步芳军队的追击,但又陷入了-个更加严酷的天敌之中。祁连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不化,茫范千里,渺无人烟,寸草不生。40多天的行军,我们全部是在雪中行走,睡在冰洞里,没水没盐,只能吃皮带、吃雪,有时能找到些牛粪烧就是天大的运气了,比之过雪山草地更坚苦卓绝。不置身在那样的环境里,是很难想象其中的困难的。

当时我的随身警卫员邱正基背着我们仅有的一部小电台,由于没有电池,无法和中央联系。进入祁连山之后,我认为应该尽快和中央取得联系,于是命令负责电台联络的几个同志,要想尽一切办法接通电路,修好电台。当时负责修电台的同志真是立了大功(可惜我记不清他的名字了),我们终于和中央联系上了。中央指示我们向新疆星星峡方向前进,中央派人在那里接我们。并电令组成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简称西路军工委),我任工委书记,李先念等同志任工委委员。接到中央的电令后,我们这支几遭惨败的红军部队如同失散的孩子听到母亲的呼唤,顿时士气高涨。大家坚信,只要活着到达星星峡,就有出路。于是我和工委的同志带着这支百折不摧的钢铁队伍向甘新交界的星星峡方向前进。

大慨是4月中旬左右,我们行至星星峡附近的安西城。当时我们部队所剩无几,又经历了非常艰苦的战斗和行军,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因此我坚决主张部队绕过安西城,不惊动城里敌人,直奔星星峡,与中央代表汇合。但李特坚持要打,因为他从出城的老乡口里打听到城里只驻扎200多人的民团,没有马家骑兵,兵力不足,我们可以打个胜仗鼓舞士气,得到给养和休整。我不同意,认为当时不是什么鼓舞士气的问题,而是尽快把部队带到星星峡,尽最大可能保存实力,部队不能再受损失了,更何况我们对城里敌人的情况并没有搞准确。但李特这个人很固执,虽然我是工委书记,但他是四方面军的参谋长,不听我的,我也没有办法。战斗一打响,我们才知道安西城并非只有200多民团,当天下午马步芳又调进两个骑兵团,这-仗使我们又牺牲了200多名将士,这是西征的最后-仗。我们不能再硬拼了,我坚决命令部队立即撤离。当我们边打边退到白墩子时,跟着我们工委突围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部队又一次遭到致命的打击,同志们个个悲愤难忍。我立即命令警卫员邱正基,立刻从原路返回,凡是遇到我们的干部战士都叫他们沿着兰新公路的电线杆子向北撤,到星星峡集合。到了星星峡以后,我和李先念同志联名给陈云同志打了电报,电报打得很简单也很有气魄。陈云同志接到电报后,立即给我们回了电,盛世才还派了一名武官来看我们。这个武官给我们印象很好,不知他现在是否还健在,很感谢他。在星星峡我见到了陈云同志。陈云同志平易近人,也很有头脑。我们早就认识了。陈云同志代表中央召开了大会。会后决定在新疆成立新兵营,西路军的部分战士留下来学习一些军事技术,如炮兵、坦克兵等。这部分人后来都成了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军事技术人员,同时陈云同志还选了一批优秀的同志去苏联学习,我记得有刘鹤孔等同志。1937年底,我乘飞机回到延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3日           星期五     阴天         乌鲁木齐

                   直到上午十-点半才将日记资料整理完。并发出。

         郑维山回忆当年是这样描述的:梨园口一仗,我们三十军只剩下2000多人,九军还有几百人。转移到康隆寺后,我奉命带不足200人的二六五团在左前方担任掩护任务,副师长熊德臣带二六三、二六八团随军部和总部行动。冰天雪地的祁连山,冷风裹着雪粒打在人们脸上、身上,如同锥刺刀扎。有的人倒下去了再也没有起来。数十倍的敌人咬着我们不放,他们要赶尽杀绝啊。我们二六五团用身躯筑成长城,掩护总部转移。拼杀到天黑,二六五团的壮士大部牺牲了,少数幸存者向左面的大山爬去。这个创建于鄂豫皖苏区,赫赫战功的” 夜老虎” 竞然冰消玉碎在祁连山上,真使人痛心啊。我告别死难的战友,带着通信队仅存的20余位同志,退到山下一片乱石滩上。我让通信队指导员带10多个步兵通信员到左边的大山上找被冲散的同志,嘱咐他们与找到的同志-起去追主力。我带七八个骑兵通信员、秘书、警卫员,从山下向主力撤退方向突围。我们边打边走,快出险境时,又遇到敌人,我举起驳壳枪冲击时,一颗子弹击中了我的枪,飞溅的碎片击中我的头部,鲜血糊满了脸。等我忍痛冲出敌围时,身边只剩下警卫员和秘书了。在夜幕掩护下,我们在一个沟边停下来,警卫员帮助我用雪水擦洗伤口、血迹。吞咽几口冰雪填补饥渴的肚子。不敢久停,要尽快追赶主力。可是我和警卫员的马不走了,原来它们都受了伤。这无言的战友曾伴我冲锋陷阵,能几次冲出重围都亏了它,如今它尽了力,再也走不动了,只好将三人的行装放在秘书的马上,牵马步行。飒飒寒风,凉凉坚冰,难忍的疲乏和饥饿,使两脚像灌了铅,每挪动一步都要拼出全身的力气,但谁也没有吭声,一步步向前,向前。午夜时分,当爬上一个山头时秘书不见了,不知他牵着马去向何方。这时遇到了我军一些被打散的人,他们都疲劳到了极点,三三两两的寻找部队,谁也说不清主力的方向。在一块大石头的旁边,见到了熊德臣副师长,供给部长叶永松,二六八团政委徐金书,八十九师师长邵烈坤,师政治部主任裴寿同等人。我们紧急商量向何处处,经认真分析,决定东去找援西军。我们相互提携着,依星辰判定方位,拖着疲惫的身子,向东走去。

         第二天,我们又被搜山的敌军冲散,只有我和熊德臣同志走在了-起。我俩沿着祁连山北山脚不停地朝东走,两天后,进入了民乐县境,在山脚下遇到了一户善良的穷苦人家,他们收留了我们,把我们隐蔽在树林里,不断给我们送些吃的。我们在这里藏了20多天。我俩都是八十八师的领导者,对于师殇河西祁连山深感愧疚,20多天我俩的主要话题就是探求失败的原因。真是百感交集,心潮难平。

         我的伤渐渐好了,体力也有所恢复。巳经是1937年4月了,天气-天天暖和起来,我呆不下去了,想尽快去找党,熊德臣同志却想等风声再缓和些走。我心急如焚,身无分文,他掏给我八块中央币,我们互道珍重后分手。我郑重地拜别恩重如山的乡亲,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沿着祁连山麓向北走去。为躲开搜捕的敌人我昼伏夜行,绕过较大的村镇,强忍着饥渴,不停地走啊走。一个主力师的政委,如今形单影只,孤身一人,不如一个叫花子似的蹒跚东行,想起惨败就忍不住悲痛,常常泪眼模糊地边走边哭,这时我只有22岁啊。

         5月上旬,我混在渡河的人群中,乘羊皮筏子在靖远境内渡过了黄河,河东巳不像河西那么紧张了,当然,我并不知道当时巳达成了笫二次国共合作的协议,凡有中央军驻扎的地方,我都绕道而行。进会宁县境,过六盘山,走到平凉东北二十里塬上一个小镇里,遇到了红三十一军的侦察部队,他们把我送到镇原城。驻守镇原城的张贤约同志接见了我,给我换下长满虱子的棉衣,休息几天后我回到了延安。在延安见到了失散的警卫员,他比我早回来几天。过了约-个月光景,熊德臣同志也回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4日           星期六     睛     乌鲁木齐一吐鲁番

                   我们今天就要离开乌鲁木齐,向吐鲁番转移。热情的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冯晓飞总队长听说我们要走了,还同办公室主任容琳等陪同我们吃早饭。我们很感激地向他和新疆总队、开源酒店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几天来对我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们也的确在这里感到非常的温暖,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考虑到我们的顺利、方便,还给我们按排了车,让聂师傅送我们。临走时,他又送上二瓶酒说:这是当年王震将军进疆后率领的生产建设兵团生产酒,送上你们两瓶,路上你们还要缅怀祭奠红军先烈,也代表了我们对红军先烈的缅怀和敬意。细心的冯晓飞总队长还说路上天热气温高,你们要注意身体,多喝水,你们信阳爱喝茶,送上你们一盒茶叶留着路上喝。我们紧紧地握着冯总队的手深表谢意!我们恳切地向他们表示:欢迎以后有机会请到河南信阳做客!

         在没有离开乌鲁木齐市前,我们先到了烈士陵园。缅怀祭奠红西路军左支队在迪化新兵营学习军事技术时牺牲的先烈和被新疆军伐盛世才杀害的陈潭秋、毛泽民等先烈们。

         下午来吐鲁市,结果红西路军进疆纪念园写的就是哈密市的,这两市同属一地区,我们巳去过了。

         晚上,我们在远离吐鲁番市六十多公里的大河沿镇乘乌鲁木齐至柳园的L9752次车返柳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走红西路军征战路李建设夫妇同中材新疆总队聂师傅(右)在乌鲁木齐烈士陵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8: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5日           星期日     柳园一瓜州

                   坐了-夜火车,由于车晚点,上午九点半火车到柳园。然后,我们转乘汽车到瓜州县已是中午了。县委办公室王祖祥副主任得知我们己圆满地从新疆返回瓜州,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按排了住处。我们向他深表感谢!王祖祥主任对我们重走红西路军征战路十分敬佩,既向我们介绍了瓜州红色文化,也向我们宣传介绍了瓜州的历史慨况。瓜州县(原名安西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东连玉门,西接敦煌,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连,西北与新疆哈密市接壤。全县七乡五镇,总人口11.91万人,总面2.41万平方公里。盛产棉花、密瓜、小麦、葡萄、甘草、锁阳、苁蓉等,亨有” 粮棉基地” 、” 中国密瓜之乡” 、” 中国锁阳之乡” 的美誉;境内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铅、锌、花岗岩、大理石等40余种矿产品,素有” 世界风库” 之称,开发潜力大。

         瓜州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汉武帝” 列四郡据两关” 时为敦煌所辖,隋置长乐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因盛产美瓜故称瓜州,清雍正年间取” 西方安定之意” 设安西卫,民国2年(1913年)改为安西县,2006年复名为瓜州县。

         瓜州文物古迹众多,国保单位七处,省保文物单位+四处,保存完好的古迹达314处。榆林窟是我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窟内壁画<<西方净土变>>、<<观无量寿佛经变>>为旷世精品,其临摹品现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同时,瓜州是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地方,休整蘑菇台、血战柳园、西出星星峡等留下了-段西路军的悲壮征程。分别由李先念、徐向前写的碑文” 西路军最后-战纪念塔” 和李卓然同志的墓地,已成为人们凭吊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巳成为瓜州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委办公室王祖祥副主任还向我们介绍说: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瓜州这片待开发的热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县上下艰苦创业,思变图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古城瓜州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欢迎内地乃至全国的游人来瓜州旅游观光做客。

         我们听王祖祥副主任介绍后,我们祝愿瓜州的明天更加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5-8 19:09 , Processed in 0.50284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