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探索发现

转载----中国纪实摄影艺术化的春天(吴家林摄影讲习班随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0 09: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0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09: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一以贯之的认为,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就是美,也就是艺术。东方文明,殊途同归,所有艺术门类最后都归结到了“心的本源”,所有理论文章都偏重于对“内容”的解读,同时对“形式”的理论解读文章很少。东方文明,更注重“微言大义”——说不明白的事情暂时不说,想不明白的事情暂时不想,做了再说。(这一点,我个人观点,可能与文字有关,中国文字的多义性,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文字可以注解,一个理论,可以有多种解释方法和遵循的方向,有关系)。其实这一点,也造成了中国理论文章的匮乏;西方文明,似乎更注重解释,凡事必先给予定义,定义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理论研究可以涵盖到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方面,有时候甚至可以抛开内容,很单纯的追求形式,并且形成一个可以公开宣扬并追随的艺术门类。(这一点,我个人理解,可能与意识形态的自由性,有关系,西方人的思想,并没有那么多绑缚,可以天马行空,任意想之,并且见诸于文字)。

这样也就造成了在中国,谁敢说形式至上,估计瞬间就会被口水淹没这样的现象。同时说内容至上,反而人人赞同,没有人敢反对。这样的现象本身,就是脱离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的主旨的。

形式感,真的很重要,是美学艺术的基础。如果看了以上那么多的引用,你还不认同这个观点,还是继续坚持,所谓的主题先行,主义前置,那我无话可说。

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多主义,没有那么多主题。鬼谷子的“无字天书”,早就道明了:“万法自然”,“天地众生,刚柔相济”,“审定有无,与其虚实”,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摄影美有两个层次:一是摄影形象的形式美,二是摄影形象的典型性。两个层次,说的都是形式。当然典型性,是有主题判断的取舍,而判断以后取舍的结果,还是形象。不安排好,不规划好,不经营好,典型形象在画面中的位置、主次、呼应关系,如何能够攫取到摄影画面的美感?再说形式美,也必然是主观行为,也是区分艺术创作成果高低的标准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09: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13.jpg 12.jpg 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09: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美,说到底,不是因为你在拍摄前确定了主题,而因此就已经拥有了美的。

摄影从绘画而生,形式感,应该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质,也是必然。摄影离绘画而去,自成一门艺术派别,是因为对现实生活的瞬间性的把握和抓取能力,丝毫不会因为与绘画的注重形式感的特征重和,而混淆。

而,绘画之形式感对摄影而言,却只能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了。这一点,我不想赘述,因为又会是只言片语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谈摄影吧。

摄影的形式感,在绘画的基础之上,比如点线面、黄金分割、九宫格等等,基本构图要素之后,瞬间性,是很关键的一个特征。而在基本构图要素之后叠加单纯的瞬间性,似乎又简单了点。是啊,绘画的发展历史那么多年,早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规律,摄影能够脱离出来,自成一派,怎么可能那么容易。

再想深一点,自绘画继承而来的基本构图要素,在叠加瞬间性这个重要特征之后,能不能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就是说,如何将瞬间性、光影、人的生活形态等摄影语言和固有的绘画基本构图要素,完美融合,形成摄影独有的构图方式,成为摄影独有的基本要素?

多个要素的叠加,成为可能。人的生活形态也成为了构图中一个必要的拥有美感的要素。

那么,以此标准,来判断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就有据可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09: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18.jpg 17.jpg 16.jpg 15.jpg 1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09: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绘画固有的基本构图要素之后,叠加瞬间性这样的摄影语言,然后多个构图要素及摄影语言再次叠加,形成点线面的组合,多点分布,且各自精彩,又不影响主次。要依靠瞬间释放的快门,来完成这样的艺术行为,经验是必须的,推理就是对经验的总结,也不可或缺。

我们又回到,丹纳对于艺术产生的定义——产生艺术品的一般规律有两种证据,一是推理,一是经验。

那么至少,这样产生的摄影作品,可以称得上,是艺术作品了吧。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自然都会理解吴家林老师的作品,比如“拉家常”,以及很多摄影大师的作品,能够解读好在哪里了。

形式感,可以说是艺术的基础,只有在拥有了形式感,才可以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主题,甚至主义。

这时候,我想说一句孔子的“仁说”和“大同”。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呢?拍摄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不是爱吗?不是主题吗?其实主题,无处不在。

离开家乡,特意去拍摄一些根本与自己无关的奇闻趣事,或别出心裁去拍摄一些所谓的题材,我倒觉得,这样的想法,跟一定要自己拍摄出来的摄影作品,去摄影比赛上拿奖,一样了。而因为过于重视主题,忽略形式,才是追求艺术时真正的败笔。

吴家林老师的摄影,贵在坚持拍摄自己的家乡,所有作品里,都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极端的中国化,也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这与吴老师热爱家乡,对家乡始终抱有一颗赤子之心,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马克.吕布看重吴家林老师的一点。关于吴家林老师的拍摄风格,那更是包括布勒松和戴乐比尔都赞不绝口的,并且多次强调,一定要吴家林坚持自己的拍摄风格,不要改变。吴老师三个月拍摄的作品,就能出一本画册,这让寇德卡都叹为观止,羡慕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09: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20.jpg 1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09: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家林老师和马克.吕布的友谊,以及布勒松和寇德卡等人对吴家林老师的尊重敬佩,戴乐比尔对吴家林老师的欣赏,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1956年7月,张大千夫妇按约定的时间来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毕加索的家里。毕加索二话不说,搬出一捆画来,张大千一幅一幅仔细欣赏,发现没有一幅是毕加索自已的真品,其中就有齐白石的画。看完后,毕加索对他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神奇呀!齐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他还对张大千说,“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西方一位大画师,这样评价齐白石,这样评价中国艺术,由此可见中国艺术的价值。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故乡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齐白石以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这种境界,得到了传统文人阶层与广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赞,从而确立了齐白石在画坛上的历史性地位。他的绘画充满了泥土芬香、生活气息,其作品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达到了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统一,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统一,无限生机跃然纸上。齐白石的造型观,也是齐白石在整个艺术格调上,欲求沟通世俗和文人的审美意趣。对点、线、面的构成极其重视,因此多有奇妙的章法和生命的律动。齐白石的画虾、山川、草木、鸡鸭鱼虫,会当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画的。

吴家林和齐白石,两人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出身寒门,自幼临摹中国古画,深受中国古文化的熏陶,对小动物有一种最淳朴的喜爱。

我们摄影人,又何必舍近求远,师访西方?一个吴家林够我们学的了。

也只有,在摄影作品,能够成为艺术品之后,中国的摄影艺术品市场,商业化运作,顺理成章也就成立了。本该2002年就已经进行的事情,被拖延得太久了。

欣闻吴家林老师,将于国庆期间,再开第二期讲习班,我为中国摄影人雀跃欢呼。衷心祝愿吴老师身体健康,多开讲习班,多带学生,把纪实摄影的艺术种子,更多的播撒出去,带领中国纪实摄影,真正走向艺术的春天。

最后也要感谢,云南摩太艺术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及热爱摄影、热爱文化事业的朱永祥老师玉成此事,感谢你们的真诚付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11: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8-24 09:56 , Processed in 1.33839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