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51|回复: 93

古村的民俗故事 岁月的痕迹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1 09: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_MG_8201.JPG

点评

命题好,文字详尽;影调美,画面沧桑。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15-6-11 19: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1 09: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张壁,很多人都会去古街看看,更是不可错过的景点,其中的街道有很多古时候留下的一些东西,说起名字的来历,还和历史人物有关。
    三百五十九年前,张奇逢任州知府,在石壁上题写了“张壁”两个苍劲的大字,后人便把这古堡命名为“张壁”。
    据史料记载:张奇逢,陕西咸阳人(今陕西),任知县,以才能升工部,迁汾州知府。通医药,工书法,政事之暇,手不释卷,著述颇丰,如:《通鉴严》、《治心录》等书,无不脍炙人口。百姓口碑“夜升工部张青天”。他告老还乡后,上山采药,下山免费给穷苦人治病,且药到病除,寿过百岁,又因为他常年穿一件狗皮袍子,百姓尊称他为狗皮仙。后世的老百姓说他羽化成仙,奉祀为狗皮仙人,修祠建庙,三百年香火不断。张奇逢的一生还致力于对汉文化的恢复,他带领全族捐资,并倡导本地乡绅捐建了抱犊寨金阙宫,使抱犊寨成为全国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由他撰写的《创建玉帝崇阁序》是抱犊寨重要的历史文物。“射鹿雄风在此,石边流水悠然。沧桑世界几变,留得汉家一泉。”张奇逢这首《白鹿泉吟》是千百年来咏白鹿泉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时至今日,山西灵石冷泉各自然村及周边县市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在张壁张家胡同还保留着当年张氏大夫邸门前的那对麒麟上马石。这对造型古朴,刻工精湛的上马石,张奇逢第十二代裔孙,六十八岁的张凤琴老人讲了一段动人的传说:
    明初永乐帝拟迁都北京,于是大兴土木营建紫禁城。从全国各地征调夫役,选运材料,工匠们因石材巨大难运,向祖师爷鲁班祷告,鲁班就把石材变成一群羊,自己化作一赶羊的老头,由西向东一路赶来。因为刚刚经过“燕王扫北”的战争,山西一带已是荒无人烟,只有张壁这儿刚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人家,开荒种地,才长出苗来,就被鲁班赶的这群羊给压死了。乡民不让鲁班走,拉着鲁班去见庄稼的主人张太公。太公看赶羊的老头也是衣衫褴褛,就没说什么,让鲁班走了。鲁班见张太公家门楼上挂的《〈施仁尚义〉阖乡亲友仝立》的匾额,就知道是户厚道人家,主动提出送太公两只最大的肥羊作为补偿。张太公不要,而鲁班执意要留,太公推辞不下,就说:“留两只也行,不要大的。”从羊群中选了最为瘦小的两只羊。张太公哪里知道赶羊的老头是鲁班爷,更不知道越是硕大的,也只是建房的普通石料;越是瘦小的,那才是精雕细刻的好物件。那对最小的更了不得,那是大明门前的石麒麟呀。鲁班见张太公毫无贪心,事已至此,只得留下了那两只小羊并对张太公说:“这是‘天子石’”。张太公不知道什么意思便问:“什么天子师?”
    鲁班笑而不答赶着羊群走了。那两只小羊却不进张家大门,只是蹲在门前一边一只,张太公也抱不动这小羊,只是纳闷。第二天一大早出门一看,哪还有什么小羊呀,门两边各蹲着一只大石麒麟。又过了二百四十一年,真从这门里走出了给皇子起蒙的天子师张奇逢。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巡幸到汾州府,刚踏进汾州府介休地界就惊跑了拉龙车的四匹御马,随臣禀告康熙说是陛下恩师门前的石麒麟惊跑了御马,如不能把石麒麟运回北京,恐怕于社稷不稳,必须得镇住这对麒麟。于是康熙帝从孝义玉泉山山中观音那里借来了一朵莲花,劈成两半压在石麒麟的头上,把这对石麒麟连同四匹脱缰的御马打入了上马石。玉泉山中观音只能坐在石头上,跷着二郎腿,另一只脚踩着一朵莲花,低头看着来来往往的香客们,找送莲花的人了。并嘱咐对面大悲阁的千手千眼观音,你手多眼多,看见皇家的人了一定要要回那朵莲花,省得自己这样坐着不雅。后来乾隆路过山西地界时,千手千眼观音看见了要讨回莲花,刚伸过手去,就把拉乾隆皇帝龙车的四匹御马给惊跑了。随臣讲了缘由后,乾隆帝也把他的四匹御马打入了上马石内,一不做二不休,除了千手观音胸前的手没有锯掉,其余的全锯掉融成黄铜了,也断了山中观音要莲花的念头。这也是玉泉山大佛寺里山中观音为什么翘着二郎腿和乾隆皇帝要锯掉千手千眼观音的手臂的来历。宣统退位后,民国年间人们才敢给千手千眼观音安上了锯掉的手臂,只不过是木头的了。现在玉泉山又重新修建了大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1 09: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_MG_8209.JPG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挂落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广为应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1 09: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_MG_8223.JPG 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在中国众多的园林名胜中,各种造型的石狮子随处可见。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那么,用石狮子把大门的
这种习俗是如何形成的,起源于何时呢?
狮子,在动物学中属哺乳纲猫科。其雄性体形矫健,头大脸阔,颈有鬣毛,姿态甚是威猛。它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是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送来罕见的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狮子在中国交了如此好运,也得益于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所以佛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以后就把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在我国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许多寺庙,都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传说这位专司人间聪明智慧的文殊菩萨是骑着狮子首先来到五台山显灵说法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狮子有了这等威严,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这时的石狮子还没有进入民间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与后来守卫大门的石狮子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就是石狮子雕像下面没有高大的石头台座,这在汉唐古石狮遗物中可以明见。

石狮子何时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据程张先生《元代石狮趣谈》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的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1 09: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_MG_8228.JPG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关于木牛流马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是一种山路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机。
设想有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
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
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木牛就这样走完余下的半步。
流马在木牛的上下动作下会像打踿跹那样产生前后摆动,何时把手把拉上、压下和拉前当然要和流马的摆动频率配合,所以操作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只要使流马保持稳定的摇摆,对操作者来说肯定最省力。当木牛流马在直路上下坡时,可以完全自动化。此时可以利用装在流马上的梢钉抬起和压下水平木条和前、后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1 10: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_MG_8218.JPG
墀头,中国古建筑中硬山式建筑的一个组件。是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两边山墙边檐,用以支撑前后出檐。本来承担着屋顶排水和边墙挡水的双重作用,但由于它特殊的位置,远远看去,像房屋昂扬的颈部,于是含蓄的屋主用尽心思来装饰。恰如少女的香颈,或素面,或珠宝,或丝巾。。。。这伸出墙头的美丽,总迷了我们的眼。
   追溯墀头的产生应该是伴随着硬山墙的出现而产生的。硬山墙是将山墙伸出两山屋面来保护山面木构,墀头占据了衔接山墙与房檐瓦的部分。在明代砖的生产大发展之后开始普遍使用。
    墀头俗称“腿子”,或“马头”,多由叠涩出挑后加以打磨装饰而成。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以檐收顶,为戗檐板,呈弧形,起挑檐作用。中部称炉口,是装饰的主体,形制和图案有多种式样。下部多似须弥座,叫炉腿,有的也叫兀凳腿或花墩。
   一般墀头筑于一栋房屋的两边墙上,所以成对使用。而墀头的装饰简繁不一,简单的则全无雕饰,只叠合多层枭混线。而复杂的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吉祥图案,而且许多院落内的墀头中的图案往往取材于同一类吉祥图案或同一组人物故事,具有明显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墀头装饰图案大体上可分五类。一是植物类图案,有梅兰竹菊,牡丹,卷草等。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幽芳逸致,清高风骨,千百年来始终是国人孜孜以求的品质。牡丹,富贵花,象征主人家财源滚滚,富贵祥和。卷草缠连不断是对长寿、多子多孙的渴望。二是动物类图案,常用鹤、鹿、麒麟、凤凰、猴子、马、蝙蝠等寓意明确的动物。松、鹤象征延年益寿。鹿寓意高官厚禄(鹿)。麒麟送子,希望早生贵子,子孙贤德。凤凰,为百鸟之王,不仅形象美丽,又是祥瑞之鸟,象征美好和平。猴子骑在马上喻马上封侯。蝙蝠取福的谐音。三是器物类图案,主要有四艺图,博古图,与宗教渊源的图案。四艺图指琴棋书画,用来寓意书香雅阁,以鼓励人们求学、读书。博古图,具有琳琅满目、古色古香的艺术效果,表现了主人追求清雅、高贵的意志。与宗教渊源的图案,有佛教或道教用品以及宗教生活为内容的图案,如“巴达马”(莲花)、道七珍(珠、方胜、珊瑚、扇子、元宝、盘肠、艾叶)、暗八仙(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笼、鱼鼓、横笛、阴阳板)等。“暗八仙”也有一定的宗教功能,即祈福禳灾。它可以说是道教的符咒之一除此之外,暗八仙更多的是作为民间吉祥的象征,具有各种民俗功能。四是文字图案,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利用汉字的谐音可以作为某种吉祥寓意的表达,这在墀头的装饰运用中也十分普遍。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都是美好的标志,也是中国人长期追求的幸福生活目标。五是综合类图案,运用多种象征手法 ,赋予图案更丰富的含义,增加了趣味性和故事性。如植物和动物、植物和人物以及人物和动物的搭配等,更出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和戏曲故事。
   墀头其实在整个建筑中只能算微小的一方天地,但在这很有限的空间中屋主和工匠却尽情的挥洒着自己丰富的情感,鲜活了墙头屋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封侯拜相的渴望,是对清高雅逸的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1 10: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DSCF4722.JPG 石碾读音 shíniǎn :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等制作的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由碾台(亦叫碾盘)、碾砣(亦叫碾磙子)、碾框、碾管前、碾棍(或碾棍孔)等组成。石碾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能以人力,畜力,水力使石质碾盘做圆周运动依靠碾盘的重力对收获的颗粒状粮食进行破碎去壳等初步加工,该生产工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种重要生产工具,至今在许多农村地区仍有使用。
石碾,是用白石做的,是用来碾米、碾面的工具。石碾由一圆形平面的碾盘和一圆柱滚形的碾磙构成,碾盘中间有一个洞,里面插着一根木柱,是整个石碾的中心轴。碾磙用木框匡着,一头固定在中心轴上,碾磙前面的木框上插一根长长的木棍,用来推碾。
推碾的时候至少需要两人,一个人或多人专门推碾(也可用牲畜),一个人需要在碾磙后面,一手推着碾棍,另一手拿着笤帚,扫那些轧蹦到碾盘边上的粮食,一圈又一圈地推,碾磙一圈一圈地轧,碎了的粮食又一遍一遍地被过,直到不剩下渣子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1 10: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F4829.JPG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size=+0]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为我国经典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为我国经典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   
    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墙身的中心区域称为照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简单一点的照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也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豪华的照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砖雕。照壁墙上的砖雕主要有中心区域的中央和四角,在与屋顶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枭和连珠。中心方砖上面一边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照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一味的砖雕。   
    著名的照壁有故宫的九龙壁、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为人民服务照壁等。   
    从形式上分,照壁有五种:   
    一种是琉璃照壁,主要用在皇宫和寺庙建筑,最具代表的是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  
    第二种是砖雕照壁,大量出现在民间建筑中,是中国传统照壁的最主要形式。其中一些照壁的须迷座采用石料雕制,但极其罕见。   
    第三种是石制照壁,移建到北海公园的铁照壁就是完全用石头雕制的,民间很少出现。   
    第四种是木制照壁,由于木制材料很难承受长久的风吹日晒,一般也比较少见。   
    第五种照壁,砖瓦结构或土坯结构,壁身完全披盖麻灰,素面上色,有的还雕嵌砖材图案或文字,这一类照壁也不在少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1 10: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DSCF4836.JPG 出自干将莫邪》中的“低”,书中注释为:当为“砥”,石砥,石础。
房柱下的基石。石础是柱与地面的衔接部分,其作用之一是将柱身承担的整栋建筑的重量分布到地面上,作用之二是,高出地面的石础,既可防潮,又可避免木柱受损。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受爵即第,为骠骑营立宅舍於 博望里 ,於今基兆石础存焉。” 唐 王泠然 《汝州薛家竹亭赋》:“一门四柱,石础松棂。” 清 黄遵宪 《登巴黎铁塔》诗:“石础森开张,露阙屹相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1 10: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老师支持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四川青云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4-5-16 12:46 , Processed in 0.102920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