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28|回复: 38

文斗苗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9 23: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青子 于 2011-4-10 00:02 编辑

美丽文斗 人文文斗
    ——黔东南重点民族旅游文化村寨文斗苗寨

    一、文斗简介
    文斗苗寨位于锦屏县西部,归今锦屏县河口乡所辖,分为文斗上寨、文斗下寨和文斗河边三个行政村的合称,坐落在清水江南岸,下距锦屏县城水路30公里,现有400多户,2000多人口均系苗族,百分之七十为姜姓,居住的全是要木质吊脚楼,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三板溪水电站,水位升到上下两村寨脚。从文斗河边村举目仰望,两条青石板路尤如二条青龙宛延顺坡登寨头。这里有参天的古树,古朴雄伟的寨门,琳琅满目的大小碑刻,修筑考察的坟茔,数十座规模恢宏的宅基及大宅院的残壁和清代古战场防御工事石墙、哨卡却依稀可见。
    文斗苗寨是一个有着悠久环保历史的苗寨,村内几乎所有老百姓家中都珍藏有清代林业契约,约有3万件,是我国及世界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林契文书,成为我国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艾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文斗无山不青,无水不绿,无处不流淌着绿色环保史话。他以其独特的古代少数民族生态环保文化而享誉于世,被法国《欧洲时报》、《中国民族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媒体誉为“中国苗族环保第一村”。

    二、文斗历史
    文斗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在明代中期时是莽莽之原始林区,清乾隆《黔南识略》所记:“自清江(今剑河)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栋梁桷之材糜不备其”,文斗何时最早先有人居住已难以考证。据文斗龙、姜二姓家谱记载,明代中期此处就已经有人居住形成村落。龙姓稍先,姜姓随后。据传当年人们多居住在今文斗寨上边的里丹等处,后发现所放牧的鸡、鸭、牛等下到现文斗寨地觅食,不愿上归,人们以为此地风水吉祥宝地可居,于是逐下迁居此。相传文斗的祖先与上游20多里的邻村韶霭的祖先都认为两村应有个分界线为好,一日二人商量分界,采用的办法是在同一时间内,从各自村寨骑板凳朝着对方的村寨前进,在哪里会面即为哪里为分界处。文斗的祖先则计谋从家里出发扛着板凳跑,而韶霭的祖先则按约骑着板凳行进。结果二人在距韶霭村不远的一个山坳会面,即以此处界。所以在雍正以前文斗的山场田亩广阔,方圆20多平方公里。
    据《文斗姜家谱》记载,顺治十一年(1654),喜好勘舆的姜春黎游方到文斗,见此地甚祥,遂举家出铜鼓卫(今锦屏县铜鼓村)迁至此。姜春黎初到之时,文斗地方尚处于无官府管辖,婚无媒妁,人死抛悬于野,结绳记事的荒蛮状态之中。春黎到此后将汉族习俗礼仪进行汉化传播,求婚令请媒妁,迎亲令抬乘舆,丧令致哀,必设凳奠,葬须择地,不使抛悬,(《文斗姜氏家谱》)同时又设家塾,延师教授汉文,并将寨名由原来的文堵改为文斗,意为通过兴教,这里能出泰斗文人,所以文斗之名一直沿袭至今。

    三、歌舞文化
    文斗有着悠久的歌舞文化,歌会别有酒令歌、伴嫁歌、情歌、叙事歌等几大类。唱腔有河边腔、高坡腔。由于汉文化的界入较早,加之外出广东等地打工,会唱苗歌、跳芦笙舞的也只有少数部分人了。一九二五年,清水江流域春播之后,久旱无雨,田土礓裂,所种作物颗粒无收,牲畜干渴而死,次年春荒劫难,能食之物无处可找,至使村寨山坡是新土,路边屋角不时见有饿殓,死在家中腐臭的则更多。为此至今还流传一首反映当年惨况、令人闻之泪涌的“回香歌”。内容大意是:外婆来走看女儿、女婿、外甥女已无可食,却又担心外婆未吃东西无力回家的夫妇,想来无计只得将和外婆玩耍的最小的姑娘回香以“洗澡”为名哄到按楼脚杀死煮来招待外婆。香喷喷的肉端上来,外婆见回香不在,却留一碗放在一边,留给贪玩忘归的甥女回香……

    四、契约文化
    文斗苗寨是在氏族领袖的领导人自行自治,文斗进行自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契约。契约以林业契约为主,又可分为买卖山林田土、租佃山场、借贷钱粮、交换物品、析分家产,除此在婚姻交友等到活动交往无不签订契约文书;村寨的社会秩序,家庭及人们的行为规范也都是通过契约形式来管理和约束。著名的有乾隆三十八年(1774)为禁姑舅强制婚姻、籍婚姻索取财等陋俗。乾隆三十八年文斗六房共同订立了禁瘟病猪牛进寨合约,乾隆五十六年(1791)为了有效管理山场及村寨周围的林木、村寨道路、市场秩序,合寨订立了《六禁款约》(有碑记)。相传宣统时卸职知县,中营总理姜德相家的大水牯跑出践踏别人庄稼,结果被罚以宰杀该牛会众重申规约。
    契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的地位,所以人们对契约无不视为珍宝收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可惜大多数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中被烧毁(有的一家就烧了十多挑),至今保留下来的只是少数,由于有众多的契约和规章,加上人们能够自觉地履行和遵守,使得文斗的山林一直得到有效管理,社会秩序一直较为安定,人们无不以“历来传为善地”而自豪。

    五、服饰文化
    文斗苗寨在很久以前有着自己的服饰据说还制作考究。由于接触汉文化较早,原有的苗族服饰也随之而被汉化,现在也只有一般的便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23: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子 于 2011-4-10 00:04 编辑

       六、民俗文化
       文斗苗寨民族节日多且隆重,每逢节日本村男女老幼唱歌跳舞。有以下主要传统民族节日。
       祭桥节。农历三月三日,主要是祭旧桥,架新桥或修之补旧桥。桥分求桥和保桥两种,求桥是指为求子、求孙;保桥是为子女保平安长命的保命桥,以期其子女长命富贵易养成人。
       四月八吃乌米饭。该节日各家各户的家庭妇女用从山坡采集山坡上的一种树叶,洗净捣烂后,用清水过滤,然后用该水浸泡糯米滤干,调制多种佑料,再上甑子蒸熟即可食用。
       吃新节。农历六月初六这天的节日非常隆重,家家户户到田中采摘三至五棵粗壮,穗粒饱满的禾苞,洗净切细,掺在糯米饭中蒸熟,进行祭祠祖宗后方可食之。此节还以粽粑、鸡、鸭鱼、肉及甜酒鱼(腌鱼)等为酒席待客。节日活动有斗牛、斗鸡、斗鸟等。
       九月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该节日家家户户打糍粑,做甜酒,杀猪宰羊等,邀请周边寨的牛主来参与斗牛,节日三天,以示庆丰收。
       文斗苗胞讲礼仪、重感情、热情好客,客来首以油茶相待,席以腌鱼、腊肉款宾,酒以三巡为敬,举杯过头示诚,至醋则朗口成章,歌声彻夜,客散至此,然后主站桥头,宾站桥尾,相互行礼告别。

       七、建筑文化
       从文斗河边直至文斗上寨两条古青石板步道顺山势而上,约两万级的青石板步道四面延伸把整个村寨连成一体,四通八达总长约5公里,村中有古雕石碑110多块,数幢古雕木楼、图案各异的三对石鼓、九口古石防火缸、风雨桥遗址等。除此之外还有客来必须下马方可进寨的“下马蹬”、古凉亭、古寨门、防御外侵的古战场、炮垛、战壕、烽火台、了望楼、练兵跑马道等。

       八、古“三营记”
       古“三营记”是文斗姜元卿先生写于光绪十三年。三营是以文斗为中心,下起平略,上至瑶光清水江两岸27个村寨包括今锦屏河口、平略两乡镇,当时人口近3000户,近两万人。当时由于在清道光初年,湖广恶匪、“草上飞”、“落地飞”、“独眼龙”……等数十人掳夺妇女,霸砍杉木,强放木排,劫寨拱屋、偷牛盗马等无恶不作,无法无天。清道光十三年文斗姜济歧、姜载谓、姜钟英等发起,组织文斗、平敖、加池、岩湾四寨采用富家集资和卖木见村十抽一的办法筹银四千两,组织乡丁协助官兵赴平略等地清剿。道光三十年广西太平天国起义暴发,各地官府纷纷自保。建雕堡,设团防。为此上游瑶光姜吉瑞率瑶光、韶霭、塘东、格翁、井宗、苗吼、培亮、甘塘团丁驻甘塘称为上营;文斗姜含英率文斗上下寨、平敖、岩湾、加什、中仰。九佑、张化、南路、九乌怀、丢休、松离团丁驻守大坪九岗坡,称为中营;瑶光河口武生姚廷桢铝甘乌、八洋、平略、新寨、岩寨、扒洞、岑梧、高贞、归故团于驻守高贞坡为下营。《三营记》的三营由此形成,同治五年(1866)后,张秀眉率部直攻三营心脏文斗:文斗三宫四处征战,无一宁日,于光绪元年(1875)各农民起义军最后失败。为此英勇善战的三营而败落。三营中的《中营》现有红、黄、绿、青、兰、紫、的大三角大彩旗、铜号、台炮等文物。

       九、打虎女杰
       范二妹,锦屏县河口文斗苗寨人,现年81岁,腰不弯,背不驼,性格开朗鬓发始白,耳聪目明,一生勤劳朴实英姿仍存。现还流传她在60年前虎口救姑的美谈。一九三七年的夏天,是范二妹22岁的芳龄,一天下午,她带着十多岁的小姑上山砍柴,在一个古树参天、树林丛生的半腰,日将偏西的时候,姑嫂二人准备捆柴回家,突然窜出一只猛虎,将小姑扑翻在地,血盆大口叼着小姑就林欲拖走。范二妹见状,猛地一个飞纵,跃进虎身,欲虎口夺人,虎在惊慌中顾首不顾尾,叼着小姑,拖着二妹就走,二妹不顾沿路树枝和荆棘的划伤,抽出一只手来,的将口中的柴刀取出,往虎身上乱砍,那老虎一路拖,她一路乱砍,虎由于流血过多,终于将姑嫂二人拖过五、六十米的地方,丢下小姑逃生,二妹不顾惊吓与伤痛,抱起小姑,飞快往家赶,小姑由于被虎的利齿咬断颈椎和动脉,导致死亡。第二天当地人发现这只老虎死在了离党艾不远的锦来村的后山上。为此范二妹虎口救姑的故事流传于清水江下游一带的苗乡侗寨。
       纵观文斗五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因依托丰富的山村资源,较早融入以林业为主的封建商品经济大潮而兴发,又因其本身不可抗拒的战争和自然灭害而中落。文斗昔日的辉煌风光虽然不在,可其遗留下来的深厚的、颇具特色的苗族林业史文化积淀 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目前,令人欣喜的事有二:
       一是三板溪电站的建成,高原出平湖,湖光山色,文斗已变成交通便利的滨湖之地。
       二是贵州省有关部门已拟将文斗列为苗族旅游村寨,开始着手开发这里丰富的林业历史文化资源。

                                                                            (本帖文字除了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0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子 于 2011-4-10 00:31 编辑

从锦屏县城出发,乘车30分钟到三板溪水电站码头,改换乘船30分钟,就来到文斗河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00: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子 于 2011-4-10 00:32 编辑

一、旖旎的风光
这棵枫树在丰水季节都被淹在水下,现在是涸水季节,露出了水面,却成了一美丽的风景线,成为色人镜头对得最多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00: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子 于 2011-4-10 00:36 编辑

拾级而上,一路风景大有可观!
文斗村落局部,错落有致的徉徜在半山腰中,与自然浑然一体,煞是美丽,慰为壮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00: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子 于 2011-4-10 00:41 编辑

看这一农家小院,镶嵌在郁郁葱葱的绿色里,一副红色的春联炫耀夺目。
被城市高楼大厦压抑太多太多的我们,突然产生一种归隐的心思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0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子 于 2011-4-10 00:40 编辑

典雅的寨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00: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子 于 2011-4-10 00:43 编辑

树是文斗人的化身,像这样的古树,文斗数不胜数。为什么文斗会保存有这么多古树呢?这源于文斗代代相传的环保意识。因此,文斗有“中国环保第一村”的美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00: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子 于 2011-4-10 00:44 编辑

据说,这是一棵具有500多年树龄的银杏,每年结果300多斤。树干中空,里面摆上一张八仙桌还绰绰有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00: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子 于 2011-4-10 00:47 编辑

从历史走来的石板路。在文斗,自下船开始,你都会走上这样的路。
多少年来,文斗人就用自己愚公移山的精神来修筑这样的路,用这样的毅力来攀援这座大山,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四川青云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4-5-16 03:55 , Processed in 0.094898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