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22|回复: 64

古城百态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09: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_MG_930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0 09: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中国汉代,养老敬老制度非常完善,老年人拥有法定待遇。只要年过七十、无人品问题的老者,在“政治”上享受处级待遇,持王杖进入官府不必趋俯,可以与当地的官员平起平坐。虐待老人者,在汉代会被“弃市”处死。
  国人一直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有关家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很多,甚至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成了传家法宝,像严氏和曾氏就是比较著名的。但对老人的赡养似乎逊色得多,既缺乏必要的机制,也缺乏系统的理论。特别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过亿半,养老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大问题。纵观古今,各朝各代赡养老人的做法差异很大,最好的要算汉代了。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八十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到了成帝建始年间,又将享受这种法定待遇的老人最低年龄降到了七十岁。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对高龄老人进行登记造册,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乌也,欲老人不噎。”从这个记载来看,汉代的养老敬老,不仅务实,而且还有良好的健康祝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0 09: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_MG_9323.JPG  平阳亢家占据晋商第一把金交椅,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习惯中,晋商似乎只出在晋中。其实,稍微在历史中挂个倒挡,就会发现,今天临汾一代的“平阳帮”才是晋商的起源。只不过,平阳帮成名太早,被淡忘的也快。但一枝独秀的亢家还是撑起了平阳帮的那片蓝天。平阳亢家的生意,涉足盐业、粮食业、典当业,每一项拿出来都是行业里的翘楚。亢家经营典当行时,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就派人拿金佛天天去对方那里抵押,直到对方告饶停业才罢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亢家的雄厚资本和霸道的经营风格。后来,亢家陆续移民到了江南,而故地临汾除了一个叫亢家堡的小村外,当年的“宅第连云”已了无痕迹。看来,财富这东西,虽生不能带来,死倒是能带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0 09: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_MG_9413.JPG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在太原盆地南部的汾河中游东岸,镶嵌着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这就是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点评

好像天气不通透,  发表于 2015-3-21 12: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0 09: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_MG_9442.JPG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0 10: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_MG_9453.JPG 走进平遥城,就像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那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保留得完好的历史风貌,青砖灰瓦,亭台楼阁,甚至是百姓人家,也都原貌原样地保持着远古风范,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据说为了这么好的保持这座古城,平遥人可算是用心良苦:住在平遥城里的百姓,不能动其一砖一瓦,即便你很有钱,你也不得翻盖房子,你要住新房子,就得搬到城外去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平遥人为此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可想而知。
这才有了这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名城。 置身于平遥,你无不感受到的是这里的文化底蕴的厚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0 10: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S0571279.JPG 从平遥城墙,街市格局,商贾铺号,到民居院落,佛寺庙宇,无不向你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平遥人的智慧与才能。这里小到一个扶手的雕花,大到城门的布局,都有故事与内涵。如“日升昌”票号的“日升昌“三个字,正读是日日昌盛兴隆,反读也是日日升。

而城门呈对角而开,而不是贯通直下,据说是:一来为了防止风沙的长驱直入,二是为了阻止敌寇进城的速度,另还有一层意思是:肥水不流外人家,可谓用心良苦。像这样的的“用心良苦”,几乎随处可见。在日升昌票号:从管理制度,到衣食住行,从第一张汇票的汇兑,密押的精巧设置,到库房的位置的摆布,再到用人制度中体现的相互监督与相互钳制的方法,无不体现出平遥人的精明与智慧。没有人会想到密押会藏匿在诗句里,没有人会想到金库设在会客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0 10: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_MG_9458.JPG 在平遥,听讲解员讲解景点,就像听一部情节生动,环环相扣的小说。从进门第一个景物,到出门最后一个物件,故事完整,结局明了。入门到民宅,到最终衰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情节,有推理,构思缜密,引人入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0 10: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595.JPG 从日升昌的兴隆到衰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票号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史。
在双林寺,那些泥塑彩绘的菩萨,精巧的工艺,大胆的构思,会让你由衷感叹。多少年过去了,那眼珠奕奕有神,那神态逼真自然。那坐佛怡然自得的样子,会让你觉得更人性,更亲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0 10: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093.JPG “八月十二日照明,西太后驾临平遥城……”平遥知县沈士嵘接旨好不慌张,立即传来乡绅宋梦槐和各商号的财东布置接驾。全城市面一律张灯结彩,各十字路口架设黄布牌楼,从惠济桥到洪善驿的二十里官道黄土填道,清水稍洒,起角蓬口荫街从东城门直达郝家堡。沈士嵘和县丞等有顶带的官员与平遥豪绅宋梦槐、陈汝猷、赵洪猷等以及“日升昌”、“蔚泰厚”、“天成亨”、“百川通”……几十家商号的财东们百十人亲至洪善驿接驾。午时刚过,浩浩荡荡的队伍从祁县方向过来了。前面是董福祥将军的“甘军”,而后是端王载漪、肃王善耆、军机大臣溥兴,王文韶、吴汝梅等一帮骑马的朝廷官员,再后是坐马车的后妃宫女杂干人等,接着又是兵士。好久才见三乘黄轿忽闪忽闪过来。锣鼓钗钹敲打的更热烈。沈士嵘等百余人跪在官道两旁,双手焚香,品唤万岁。远离官道的平遥百姓几万人尽都铺伏祷告,焚香烟雾升腾以至遮天蔽日。高高胖胖的大总管李莲英从轿前过来似念似唱道:“太后传旨,平遥官绅迎驾有功,平身。速随圣驾进城。”百余人三呼万岁,叩头起身。众人觑得后两乘黄轿的帘子曾数次掀动,只有第一乘光绪帝的轿帘始终未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8-24 14:06 , Processed in 0.36875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