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13|回复: 57

对联进社区 群众更欢喜 【民俗摄影版送春联活动】纪实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 18: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本次活动从1月10日9点多,来自孝义文化馆与社会各界的10余位书法家,在崇义园前的小广场上摆开20多张书桌,挥毫泼墨,用自己书写的一副副春联为孝义群众送上新年的祝福。市文化馆馆长蒋建林介绍,“这是2015年市文化馆首场下基层送文化活动。
  尽管气温走低,但当地群众还是将广场上的一张张书桌围了个满。拿着写的春联“骏马四蹄击鼓,羚羊双角开春”,86岁的王喜源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群众的热情也点燃了书法家们的创作激情。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书法家们共书写了近1000副春联。万峰副馆长说“我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人民,所以一定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作品回馈人民。”
  广场另一侧,一场以“迎新年”为主题的民间伞头秧歌同时举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8: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8: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8: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8: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8: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8: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8: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8: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8: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大展宏图!  发表于 2015-1-13 1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8-24 02:48 , Processed in 0.32199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