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洪 发表于 2014-5-2 12:04:36

于山揽胜(1)

于山揽胜(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福州五一广场北侧的于山,是一个海拔只有58.6米的丘陵小山,面积11.9公顷,是福州市区内著名的“三山两塔”标志山之一,山形如鳌似龟,引人入胜。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由浙江逃难到此居住,故名“于山”。又传汉代何氏九兄弟到此山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据说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故又称“九日山”。

黄文洪 发表于 2014-5-2 12:04:37

本帖最后由 黄文洪 于 2014-5-2 12:06 编辑

      对于福州市民而言,于山是繁华闹市中,随时可以享受的一处野趣。如果是市民林间散步,半小时就可走完丘壑间的山道。如果游客游览观光,对妙处胜景一步一看,再细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没有半天的时间,是无法下得山来。于山名胜古迹众多,怪石嶙峋,山上林木参天,景色秀丽,有丰富的古文化遗迹,特别是摩崖石刻很多,有据可查的从宋代以来的就有100多处。于山古迹道观,摩崖题刻,发古幽情,历为游览胜地。于山隔开了城市的喧哗,春可对花观鸟,夏可消暑纳凉,秋可赏菊品蟹,冬可避寒曝日,好一段闹市中的山情古趣,一个四时皆宜的山景园林。从西面入口处的水泥大路蜿蜒而上,沿途可游览廓然台与吸翠亭。      有着于山门钥之称的廓然台,这个名字是北宋的礼部侍郎、闽清人陈旸起的。昔人好登高怀古,廓然者,四望无碍之意也。“廓然台”三个字,由宋代高僧鸿份手书俊秀洒脱。

黄文洪 发表于 2014-5-2 12:07:56

      廓然台的高处建有一座四方亭,名为。 明朝正德十四(1519)年,督船太监尚春登此远眺,城南绿野尽收眼底,景色翠绿宜人,于是在此建亭。

黄文洪 发表于 2014-5-2 12:08:46

      “吸翠亭”旁的一块巨石上刻有“蓬莱峰”三个大字。

黄文洪 发表于 2014-5-2 12:10:02

      从廓然台往前右边,有一个炼丹井和九仙洞。炼丹井是于山二十四奇景之一。相传何氏九兄弟仅老大有点视力,其余均是瞎子,他们一起出走,来到于山,住在九仙洞内,采药划薪,汲井水炼丹,服丹洗眼复明。后云游仙游九鲤湖,以丹喂鲤,骑鲤飞天。

黄文洪 发表于 2014-5-2 12:10:37


黄文洪 发表于 2014-5-2 12:11:27

      “九仙洞”,洞侧有一个一人多高、龙飞凤舞的“寿”字,飘然若仙姿。这是1998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赵学敏所题。

黄文洪 发表于 2014-5-2 12:12:16

      “九仙洞”顶后面有一巨石,刻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福州郡守李拔所题“清风郎月”四个苍劲有力大字。旁边的古榕树在福州名榕评选中名列第七。

黄文洪 发表于 2014-5-2 12:12:56

      廓然台的左前方,就是于山中景观绘萃的戚公祠了。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戚公词建在号为于山第一峰的补山南麓,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

黄文洪 发表于 2014-5-2 12:14:15

      戚公祠门外的松荫下,卧着一方镌着“醉石”二字的巨石,石面平整如榻,传说戚继光在抗倭胜利庆功宴上饮醉后,醉卧在这块方岩上,酣然入睡,后人以此刻石纪念。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于山揽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