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3-5-22 09:34:32

武康郡王庙

本帖最后由 笑-傲-江-湖 于 2013-5-22 09:42 编辑

   武康王庙,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位于甘肃崇信县县城东大街粮食局院内。是为纪念唐代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而建的,现仅剩宋代寝宫和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重修的献殿。    李元谅(732-793),唐代安息(今伊朗)人,本姓安,出生于伊斯兰教世家。自幼由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名元光。唐德宗时著名将领,曾数次参加平叛,屡建功绩,升华州刺史,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武康郡王。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向大唐请和,双方商定会盟于平凉。吐蕃劫盟,骆元光率部接应,救出会盟主帅浑瑊,其余随行官员千余人皆被俘,当时如无骆元光的机智果断,则会全军覆没。故此,唐德宗予以嘉奖,并赐姓李氏,改名元谅。贞元四年(788年),加封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驻守良原(今灵台县梁原)。不久又扩展防区,收复失地,新筑崇信城。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李元谅因积劳成疾,长眠于这片他曾为此付出了半生心血的地方,享年六十二岁。根据他的遗愿,人们把他的坟墓筑在崇信县城西北面的高山上。

   据县志记载,崇信人民因他“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前后,在县城东门外一百二十步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崇信知县王需修缮庙貌。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县民李斗等人迁建城内。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崇信知县吉泰将原庙址内四根宋、元时期镌刻石柱移入,建亭于殿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50年),崇信知县边国柱以塑像主次不当,又未能变更,将大殿改为寝宫,另建正殿于前。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兵燹殿亭俱毁,仅剩寝宫。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崇信知县陈兆康修缮大殿,并重修献殿。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对武康庙进行修缮,利用殿宇储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康王庙划拨县粮食部门使用。2001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3-5-22 09:35:05

本帖最后由 笑-傲-江-湖 于 2013-5-22 09:43 编辑


武康王庙虽经明代迁建和续修,但大木构架还保留了宋代的建筑特色,它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木构建筑中保留早期构件较多、时代较早的建筑之一,是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真实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3-5-22 09:35:37

本帖最后由 笑-傲-江-湖 于 2013-5-22 09:39 编辑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崇信知县陈兆康重修的献殿。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3-5-22 09:36:33

    现存的武康王庙总体布局呈南北纵长形,建筑分别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武康王庙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内外两周柱网组成,建筑坐落在一个朴素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正面中间三间是格扇门,两端尽间的山墙和后部用厚实的土墙围绕。外廊两侧的檐柱略向中心倾斜并逐渐升高,在古建筑上将这种做法称为侧脚和升起。柱上和开间中又置以形式庞大有力的斗栱,上面挑出屋檐,使人感觉屋顶非常雄壮有力,庄重和谐。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3-5-22 09:37:01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3-5-22 09:37:25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3-5-22 09:37:50


寝宫的梁、檩交接处用蜀柱带斗拱。斗拱用材较大,斗拱与柱子之比为 27%;檐柱内倾,柱子断面与高度为1:8.13;屋顶平缓,屋顶起坡与跨度的比例为1:3.58。 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四檩卷棚顶,两山做成攒尖式样。柱头施三踩单昂头栱,昂头雕成象鼻、虎头、凤头,外拽瓜栱透雕行龙或卷草纹。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3-5-22 09:40:35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崇信知县陈兆康重修的献殿。

加贝风 发表于 2013-5-22 09:51:14

好友老师的片子介绍详尽、拍摄精彩。加分欣赏分享!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3-5-22 09:54:37

加贝风 发表于 2013-5-22 09: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友老师的片子介绍详尽、拍摄精彩。加分欣赏分享!

谢谢老师加分欣赏。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武康郡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