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19|回复: 7

[推荐] 数码时代关于纪实摄影的思考(谢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9 14: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茶山行 于 2012-1-29 14:04 编辑

[转帖]

                    数码时代关于纪实摄影的思考---[谢白]

        【文章摘要】数码时代为有170多年的摄影打上了独特的印记。在数码时代,许多以前的定义被改写了。摄影人有必要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正确的对待计算机技术对待纪实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不可逾越道德的底线,也不可偏废必要处理。对于摄影技术的进步,积极面对,努力学习,拓展创作的空间。提高纪实摄影的艺术性,增加纪实摄影的文化含量和意识含量。使得纪实摄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

      【关键词】纪实摄影  后期制作  多次曝光  艺术寓意     

      纪实摄影它的纪实性。是摄影本体美学特征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被大家广泛认同的一个艺术特征,满足了人们眼见为实的诉求。通过图像直观的传播着历史的信息和情感的信息。摄影术诞生的170多年的历史中,无时不在表现着它的这个美学特征,无时不在的满足人们眼见为实的诉求。然而,历史的步伐,在进入数码和计算机时代后,纪实摄影的纪实性常常被质疑。眼见未必为实的事件常有发生。是技术改变了它的纪实性,还是利益改变人类的道德?我们不要怀疑纪实摄影的本体特征,需要的是更加坚定我们记录历史决心,加固我们道德大堤的根基。同时,我也必须理智的看待摄影技术的进步,必然的要带来摄影理念、摄影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一些变化。我们应当迎合这个变化,为纪实摄影打上时代的印记。

     一, 后期技术对于作品的处理

      对于运用电脑技术修改、制作摄影图片,一直时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我们今天来讨论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的电脑修改和制作的问题。我们回顾一下摄影的发展历史。在数码摄影技术还没有普及之前,我们的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都要经过暗房的制作来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都会运用剪裁,遮挡和加光的方法将对于画面中的一些部分进行处理,去掉一些“影响画面效果的细节”,还会对画面的四角进行加光压暗的处理。这些“遮挡和加光的方法”就如同今天使用电脑技术的“加”和“减”的方式一样。其实,最大的“减”就是对于画面的剪裁。利用剪裁来强化作者对于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中事件的观点。其实,这就是摄影师对于现实的画面选择。这个选择,就是摄影师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即便是使用现有的图片,如何剪裁,也是和剪裁者所属的社会性以及所处利益集团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绝对的真实性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我们在国外媒体对于“拉萨事件”中,使用中国方面提供的图片,剪裁后对事件进行歪曲报道中已经有所领教。但是,“昨天”并没有对于这样的“加”或“减”的方式进行批评,为什么“今天”就对于“加”和“减”有如此强烈的敏感呢?是因为“真实性”意识的快速提高?还是什么其它的原因?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摄影从胶片时代走入数码技术时代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到并非“真实性”意识的快速提高。其中就有对于运用数码技术制作了照片,在摄影比赛中获奖的不满和淡淡的醋意。对于老技术的留念和固步自封。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样的心理对于使用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可能并不能马上接受这样的说法。但是,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是存在这样的想法。正是这种潜意识,对于理性的面对和评价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正是这样的潜意识,使得追求照片“真实性”的现象有所扩大,甚至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个巨大思潮。围剿“假照片”几乎形成了一个潮流,搞得作者紧张,评委紧张。于是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做法。“照片不得作任何一点修改”,必要的画面四角加暗和无关紧要的局部的处理都不能做。甚至,“追求照片‘真实性’”的现象扩展到了几乎涉及摄影的所有类别。我称之为“泛真实性”现象。这种“泛真实性”的现象对于摄影艺术的全面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

      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原则主要的挑战依然是“主观意识的安排”。可是我们在检验图片真实性得时候,常常对于“主观意识的安排”给以了极大得宽容和认可。其实“主观意识的安排”的手法,才更具有危害性。这样的新闻和纪实类摄影图片比文字的报道更具欺骗性。纪实类摄影作品是否能够进行电脑技术进行制作。我以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我反对在新闻纪实摄影作品中,对于新闻主体的“加”和“减”的制作。但是,我以为不必要对于一些画面中的细微删减进行苛求。不必为“修掉一根扁担”。“修掉一片废纸”这样没有改变纪实内容的细节,而大声的斥责为“假照片”。 绝对的允许制作和绝对的反对制作的一刀切的做法,我以为都是不可取的。需要具体的对待。其中需要摄影界在摄影师的一端和评委一端共同努力。摄影师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明晰不同类别作品的组成和界线,正确的提供摄影作品的信息。评委一端需要有严格的学养做支撑,对于作品做出负责任的界定,运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别的作品。通过比赛中的评定,引导摄影的走向。可惜的是;中国的现实常常是出于懒政的需要,搞一刀切和走极端。结果并没有营造出良好的摄影氛围,反倒是混淆了摄影类别的评判标准,失去了摄影创作的良好环境。

     我们需要的是筑高加厚我们的道德大坝,维护新闻纪实摄影作品的真实性。

     二, 照相机技术对于摄影技术的推进

     回顾摄影术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见这样的一个脉络;摄影技术和摄影理念的进步是互相促进着的发展。摄影技术为摄影理念的实现提供技术平台,给摄影师实现自己摄影理念提供一个平台。摄影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摄影理念,要求摄影技术提供一个技术平台。正是这样的互相不断需求和满足,要求和实现,这样矛盾的两个方面的不断进步,推动着摄影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数码和计算机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推出,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拓展了我们创作的技术空间。然而,对于新技术的出现,有人持“九斤老太”的观念,新的不如旧的好。甚至教条的看待“新技术”与“老观念”的冲突。数码时代,这样的冲突常常会在现实中出现。

      新技术必然带来新的拍摄手法。例如;一次教学实习中,面对高光比的风景拍摄。带教老师听到了照相机连拍的声音。带教老师大声的批评了同学;拍风光不是拍体育,要用连拍吗?但是,事后在和同学的交流中了解到,这是同学在使用新技术“高动感范围影像(HDRI)”进行拍摄。连拍是在使用“括弧曝光法”拍摄,为的是后期制作中,将作品的光比记录范围扩展,记录下不同层次的细节。在后期制作中,作品的亮部细节和暗部细节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技术要求有不同的拍摄手法。拍摄风光也需要连拍。

     新技术也带来对于老观念的冲击。中国新闻摄影协会的章程中就有这样的条款;新闻摄影中不得使用多次曝光技术。规定的制定有着它时代的局限,制定规章时还是胶片时代。使用多次曝光手法拍摄,必然要对拍摄对象进行摆布和导演,拒绝“多次曝光手法拍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但是,在摄影进入数码和计算机时代,数码照相机上就有多次曝光功能。拍摄者,用不着对被拍摄者进行“摆布和导演”,就能拍摄出多次曝光的照片。这样的技术已经被广泛的用于体育、舞台和野生动物的创作拍摄中。它完全的符合“不得摆布和导演”的条款,只是将记录一个瞬间拓展到记录几个瞬间。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就不能用老条款来指责和批评。相反的我们应当鼓励和支持使用新技术,拓展创作空间。通过实践来推动条款的修正。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 纪实摄影艺术性的提升

     纪实摄影其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说提高纪实摄影的艺术性,是指广义的纪实摄影而言。也就是涵盖所有的纪实摄影类别。它包括风光摄影、产品摄影和社会纪实摄影。

     有人质疑这样的命题,我们摄影几十年了,难道我们的摄影作品还不具有艺术性吗?这是不是对于初学者的一个命题吗?是的,我们都有几十年的拍摄经历了,我们对于光的运用,构图的规则都烂熟于心。但是,这些只是艺术性的初级阶段。我们不要在原地踏步的停顿不前,需要更上一层楼。许多摄影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拍摄了几十年,还是这个样子,没感觉到有什么提高。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作品中缺乏思想内涵和文化意味。感觉到了困惑,就是进步的开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艺术。艺术有一种解说就是;“艺术是对于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诉”表诉不是表白,也不是表现。表诉,是人类借助某种媒介的表呈与述说。尚美不是唯美,尚美是对于美的追求,其结果未必是美。重要的是“有意味的图谋”。也就是画面中的被拍摄体有寓意,画面构成要有寓意,这种寓意可以是政治的寓意,也可以是文化的寓意,还可以是情感的寓意。通过寓意寄托情感,传递美好。通过寓意,储存记忆,传承文化。通过寓意,表明观点。通过摄影画面传达作者自己对于事物的观点和思想。

      寓意的载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这就是我们讲的物体的寓意。我们的社会生活知识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物体的寓意。例如;电脑寓意着信息,汽车寓意着消费,房产寓意财富,红色寓意革命、血腥,白色寓意纯洁、恐怖,蓝色寓意开阔、寒冷,绿色寓意生命。中国文化中的寓意内涵就更多了;蝙蝠寓意“福”,鹿寓意“俸禄”,喜鹊落在梅枝上寓意“喜上眉梢”。

      寓意的载体,还可以是画面的构成。这是近年来国际上常使用的表达寓意的方法。利用画面构成的特别形式,引起对于读者生理感官的刺激,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传达作者的感悟。例如;地平线的倾斜即寓意着运动,也寓意着不平等。地平线对画面的水平平分,视觉上造成画面分割的感觉,它可引起人们心理上分离的感觉。将被摄体有意的安排在画面的边角,寓意失意、被遗忘的心理感觉。从画面上看到的是客观的记录,但是传达的是作者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感悟。

     这种对于画面“有意味的图谋”,是纪实摄影艺术性的高级阶段。它是建立在符号学、文化学识和社会学学识之上的艺术形式。对于摄影人来说,它的功夫在摄影技术之外。需要更多的学习文化和各种人文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吸收、融汇和有机的使用这些知识,使得自己的摄影作品在上层楼,达到新的艺术高度。


      (来源:中摄影家协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18: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21: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22: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实摄影有很多观点,也有很多争论,纪录真实的画面都是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22: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影云 于 2012-1-29 22:25 编辑

                            鲍昆:别挎着照相机跟我谈艺术!
来源:快拍论坛  作者:娌娌  时间:2011/9/1
  讲座人:知名摄影批评家、策展人   鲍昆


  作为唯一一位全天授课的老师,鲍昆除了谈摄影,带来了更多其他学科的概念,自媒体、公共媒体、文艺青年、外省青年、现代性、当代艺术,无疑,这是一堂关涉传播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史的摄影综合课程。或许,从摄影之外看摄影,才能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摄影,才能打破那些所谓的摄影神话。所以,下课后学员的第一问题是,能否帮我们开书单。或许,真的,我们该补补课。

  当然,正如主持人省摄影家协会吴宗其介绍的那样,鲍昆不仅仅擅长说摄影,“我依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摄影师!”开始做报告前,鲍昆自信地告诉在场的所有人。

  1.今天的摄影界生态

  解读当下的摄影主流文化现象?从历史上说,要追溯到1979年的四月影会。当时的四月影会提倡个人的,独立的,自由的,真实的影像。它的“敌人”,即1949年以后,文革时期的宣传摄影,专制,集体,虚假的色彩。我们都曾参加文革以后的中摄协,我们知道,只有四月影会在真实上有所突破。

  初期,四月影会曾遭到中摄协“绞杀”,后来慢慢获得了合法性。但四月影会做了三期后就退出了,它也应该退出了。因为到第三期,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复兴,公众意识、大众意识的兴起,它变得大众化、庸俗化了。

  1982、1983是两个机构相互交替的几年,后来,随着四月影会的退出,整个媒体就迅速地被沙龙化了。中摄协再次强化了评委化制度,任何离经叛道的照片不会让通过。我们消解了专制,而最终,个人化又被庸俗化所替代。摄影走向了沙龙唯美。中摄协一家独秀。像浙江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中摄协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这种官方的产物最终演变成一种大众的文化概念。它和专业的摄影要求不是一回事。

  除了刚才这段历史渊源之外,还和我们长期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再有一个横向的现代主义。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横向的,我们和世界的沟通不通畅。纵向的,我们整个社会文化水平不高,或者说我们摄影界对传统文论思想没有深刻理解。所以才造成今天的摄影界的生态。


鲍昆作品 2002年8月甘肃山丹军马场


李英杰作品 难忘一页


任曙林作品 【彼此】 1979.6 北京 西直门 (第二回)


四月影会曾经的“圣地”——王志平的9平方米小屋.

  2.摄影是一个公共的消费技术:艺术是一个非常过时的词汇!

  我多次强调,摄影是一个公共的消费技术。这一点是解读很多文化现实的一把钥匙。摄影是公共的,通用的消费技术,可以花钱买。而其他艺术,学画画,做雕刻,都要有一些基础技术的把握,唯独摄影不需要。在早期,摄影有两个东西赋予它,一个是钱,一个是权。很多摄影家由这两个东西组成,现在仍然余韵未消。但是现在,摄影原来的地位、身份特征不断消解,和传统的表达媒介纸和笔等同。摄影只是一种影像的写作。所以,人人都是摄影家。

  我非常反感有人和我讨论:摄影是不是一种艺术?说这话必须有前言后语,不能张嘴就来。今天,拿着照相机的都是一个摄影家了?这个摄影家的潜台词是:我是摄影艺术家。事实上,艺术是一个完完全全非常过时、过气的词汇!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多高尚,好像动不动就成了艺术家。

  有人找我谈艺术,我和朋友们都会心一笑,这是一文艺青年或者文学青年,现在也叫摄影青年。是那种半吊子,没见识,又略知皮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200多年发展史的艺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它开始的一天,也有它终结的一天。在今天的思想知识界看来,“艺术”这个词已经过时了!

  3.艺术的滥觞:从“手艺”说起

  “艺术”这个词汇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和“手艺”相关联。我们今天的雕塑家、画家等艺术家那时只是“工匠”!和种地的,扛活的一样,都是劳动者。

  艺术和现代文明进程,现代社会萌芽有关。虽然诞生几百年,但实际上历史非常久远。早在7000年前,人类就发明了怎么做碗,怎么做杯子。但当时,大家只要求使用价值,这也是艺术最初的功能。到了18世纪,随着文明的发展,财富不断积聚增长,到了一定程度,阶级出现,分工出现。富人在使用器物时,超越了使用价值,要求审美。所以某种程度上,艺术的出现,是那些富人、资产阶级、地主富豪、皇室推动的。有钱阶级满世界找工匠,工匠成了稀缺资源,他们开始尊重匠人,折腾来去,匠人地位提高了,匠人的作品价值就高了。18世纪,一些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这时,“艺术”这个词汇出现了。

  4.摄影之伟大,在于它带来民主、自由、真实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财富的积累,18世纪工业革命爆发,机器出现了。这又带来一段农耕、手工时代和机器工业时代的交替。像我就经历了手工、机器时代,现在是后工业时代。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工人,这是我们那个时代最牛的职业,和机器打交道。

  我们从手工艺时代进入了德国学者本雅明提出的机械复制时代。照片轻易地取代了画作。也因为机械复制的特点,摄影曾经被很多艺术家所鄙视,说你们都是一帮没有艺术能力的人。但是今天,我们恰恰想证明,摄影这个表达媒介是非常非常伟大的媒介。

  我在西安美院讲课,下面坐着摄影系和绘画系的。我就说,摄影系的孩子们,你们直起腰杆来!画画已经过去了,只有摄影是今日之伟大媒介!因为摄影给了我们民主、真实。今天,我们再也不会因为身份、阶级的限制,摄影给了我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权利。当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从而也来来整个社会的自由、民主、真实。而真实、真相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懈奋斗所追求的东西。这些都原有的艺术不能给予我们的。比如绘画,在手工绘制和自身记忆的过程中,绘画都会出现误差。唯独摄影,只要我在现场,只要我摁下快门,他就给我留下了时间的这个点和社会历史运作过程中的这一场面。这才是摄影伟大的地方。

  5.摄影最本质的东西是瞬间记录

  我们经常赞扬我们的四大发明,往往不谈其他民族的伟大发现。摄影术是法兰西民族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它的出现首先是记录了真相、表达了真实。第二,摄影术是一种视觉化的信息。第三,它增加了我们表达自己的自由便捷。第四,它是一个科学发现的一个伟大利器。这几项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让我们的文明雪崩式地提速了。比如我们的现代科学,我们对宏观、微观世界的观察和了解都离不开摄影术。

  第二点,摄影为我们提供视觉信息。摄影术发明之前,所有信息都是道听途说,一传十,十传百。现在根据学者对所有的细节考证,已经证明,马可波罗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他是道听途说写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还有戚继光抗倭,事实和历史教科书上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有照片相佐证,就不会这样以讹传讹。所以,摄影最本质的东西是瞬间记录。这是它诞生一百多年来,直到今天依然会让你怦然心动的东西。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摄影能让我们认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自打我们有思想以来最最永远和神秘的哲学命题。那些历史照片永远在提醒我们,我们是谁。这也是摄影术特别伟大的东西。

  6.沙龙摄影的那些事儿

  摄影术的诞生语境非常混杂,当时艺术正在大规模体制化。艺术的团队意识出现,跟着出现艺术的制度,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好坏标准。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江湖”,一定会出现江湖。小艺术家,大艺术家,还有那些管艺术的人。发明摄影术的人,得要进体制啊。就像现在那么多人,要进中摄协,要入省摄协。为什么进体制,要分一杯羹啊!于是,这些使用新媒介的摄影者,反而低三下四地往这个体制里钻。本来真实瞬间是摄影术最伟大的东西,但是当时他们一致地避免这个东西,真实哪叫艺术啊!不是艺术怎么进这个圈啊!所以他们拍出一张照片,就吐一口唾沫在底片上,做一些雕虫小技。从1870年到1925年,整个社会在沙龙化,叫画意摄影。人家为了像画去做,而不是现在我拍的东西好看。这些东西我们50多年前就玩了。现在所谓的新锐,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好好说话。

  7.布列松从没说过“决定性瞬间”

  大家崇拜无比的布列松,其实只是当时法国一个不错摄影师,远远没有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他是怎么成名的呢?当时办展览同时要出画册,布列松没多少文化,他并不是有多少思想的摄影师。所以我不赞成大家看什么摄影师访谈。看那东西干嘛,摄影师不是思想家,不是理论家,有些都是问了总要说,胡诌的。中国外国,都甭看。编辑胡诌的,编辑蒙他,就叫“决定性瞬间”,这是美国最新潮诗人的一句话,但实际上,后来所有人去查这句话,都没找到,现在估计就是编辑一拍脑袋定下的。广告词嘛!后来布列松还挺受用的,也不吭声,就接受了。直到老了,才说。香港摄影家曾家杰老先生在80年代当代摄影艺术学会杨绍明的翻译,他曾经和布列松做过很长时间的谈话,曾家杰后来撰写文章中就提到,他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由浙江省文联举办的2011浙江省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于8月26日中午圆满结束。此次培训邀请的授课老师均为国内著名的摄影教育家、摄影批评家和摄影理论家,他们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教授宿志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著名摄影教育家任悦,新华社图片高级编辑陈小波,著名摄影批评家鲍昆、著名摄影理论家臧策。培训内容涉及到摄影创作及传播方法、新媒体传播的最新趋势和多种可能性、影像评判的价值标准、艺术史和摄影史的诸多关键概念、影像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10: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21: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21: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发人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8-22 05:52 , Processed in 0.28910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